在07年,索尼曾推出了11寸的OLED電視,那時,這項技術曾經轟動一時。然而,由于OLED技術的局限性,使OLED電視還沒有被更多的人所認知就已經胎死腹中,對于日本幾家電視廠商都紛紛退出OLED電視領域的動作,讓我們認為,也許,OLED電視就如曇花一現,從此將遠離我們的生活。而就在不久之前,三星即將量產OLED面板的消息傳出后,OLED電視又再次登上了平板電視的舞臺。在2013年,也許我們將再次看到OLED電視的身影。那么,為什么OLED電視就如此備受關注呢?今天,小編就來說說OLED電視的相關知識。
OLED電視技術結構、原理及市場前景
一、OLED的結構、原理
OLED的基本結構是由一薄而透明具半導體特性之銦錫氧化物(ITO),與電力之正極相連,再加上另一個金屬陰極,包成如三明治的結構。整個結構層中包括了:空穴傳輸層(HTL)、發光層(EL)與電子傳輸層(ETL)。當電力供應至適當電壓時,正極空穴與陰極電荷就會在發光層中結合,產生光亮,依其配方不同產生紅、綠和藍RGB三原色,構成基本色彩。OLED的特性是自己發光,不像TFT LCD需要背光,因此可視度和亮度均高,其次是電壓需求低且省電效率高,加上反應快、重量輕、厚度薄,構造簡單,成本低等,被視為 21世紀最具前途的產品之一。
有機發光二極體的發光原理和無機發光二極體相似。當元件受到直流電(Direct Current;DC)所衍生的順向偏壓時,外加之電壓能量將驅動電子(Electron)與空穴(Hole)分別由陰極與陽極注入元件,當兩者在傳導中相遇、結合,即形成所謂的電子-空穴復合(Electron-Hole Capture)。而當化學分子受到外來能量激發後,若電子自旋(Electron Spin)和基態電子成對,則為單重態(Singlet),其所釋放的光為所謂的熒光(Fluorescence);反之,若激發態電子和基態電子自旋不成對且平行,則稱為三重態(Triplet),其所釋放的光為所謂的磷光(Phosphorescence)。
價格面議
[查看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