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L
創維
康佳
當前位置:中國數字視聽網首頁 > 平板電視 > 觀察 > 正文
快速搜索:

似無止盡的追趕:國內OLED產業任重道遠

2012年07月11日 09:20  來源:中國數字視聽網  字體【   

【中國數字視聽網訊】6月25日,松下和索尼宣布將合作開發OLED電視量產技術。

OLED無疑是2012年全球面板產業的熱詞。在2012年初的拉斯維加斯國際電子消費展上,OLED電視出盡了風頭。

作為20世紀人類最偉大的發明之一——電視機自問世以來深刻地影響著人類生活,其顯示技術也已到了第三代。作為第一代顯示技術的CRT電視,霸占客廳長達大半個世紀。而第二代LCD液晶電視,大規模進入公眾視野不過才五六年時間。就在LCD剛剛可以進入尋常百姓家時,新一代的OLED電視已經粉墨登場。

OLED的概念早在去年就有了熱度,我國行業主管部門及日本都為此進行了專門的產業部署。相比于傳統的液晶顯示,OLED面板具有自發光、機體薄、對比度高、色彩豐富、分辨率高、視角寬廣、耗電量低等諸多優點。此外,由于OLED內沒有液體分子,因此其抗震性能更好,更加結實耐用。同時,與毫秒級響應的TFT-LCD面板相比,OLED面板的響應時間是前者的幾千分之一,播放時不會出現拖尾和動態畫面抖動的問題。

這些特點使OLED面板成為各類顯示終端尤其是電視機的理想顯示面板,被視為新一代的顯示技術。但由于各大廠商在投產大尺寸OLED面板時的良品率極低,而且這類面板本身壽命短,這使得OLED電視的制造成本非常高昂,也成為大尺寸OLED面板不能量產的原因所在。相比之下,液晶LCD面板的良品率卻可以達到90%以上。

不過技術在前進,難點在突破。把LCD液晶面板生產線改造成OLED生產線將是全球OLED產業未來發展的主要方向。在金融危機影響下,彩電消費市場蹣跚不前,若能就現有的設備實現技術升級不失為一個“明智的選擇”。

技術方面,OLED面板和LCD面板有相似之處。例如,都采用TFT薄膜晶體管驅動結構——只不過OLED是電流驅動,LCD是電壓驅動,達到最優效率時二者使用的晶體材料會有區別。因此三星(微博)、LG在韓國建設的OLED面板廠實際上是由LCD面板廠改造而來的。

由LCD面板生產線改造而來的OLED面板生產線具備明顯的投資優勢,大概可以節約三到四成的資本投入。OLED面板項目與LCD面板項目相比,投資額更大。例如建設一條8.5代線,LCD液晶面板大概需要30億美元的投入,但OLED則需要70億美元的資金。隨著OLED產能的釋出,LCD產品的市場空間會受到進一步擠壓。如果不采用“轉產”的方式,而是新建OLED面板生產線,面板企業所面臨的將是LCD項目“里外”兩倍的損失。

電視和面板廠商對OLED技術本身的研發和創新也在持續。索尼和松下即將共同研發的“印刷式技術”所采用是與打印機的“噴墨”相同的要領,因為不需要大規模的生產裝置,所以與現行主流的“蒸鍍生產技術”相比可以有效地降低量產成本。

《日經新聞》指出,一旦索尼和松下確立了上述“印刷式”OLED面板的量產技術,就可以用現行LCD液晶面板約一半的成本進行大尺寸OLED面板的生產,并且采用印刷技術將有利于在塑料等薄膜狀基板上形成有機材料膜,藉此可望生產出具備可撓性的OLED面板。

日韓廠商近期在OLED方面的舉措不斷,一邊是韓國三星、LG力推OLED,另一邊是日本的索尼與松下聯合研發OLED。日韓電視及面板廠商歷來引領全球技術之先,這幾家巨頭的投資布局,讓人感到OLED即將取代LCD液晶面板,這讓剛剛完成生產線布局的國內面板廠商感到不安。

不過也有業界人士認為,在早期市場,OLED面板和LCD液晶面板的替代關系不會表現得特別明顯。因為OLED產品的價格一定會經歷兩年以上的“居高不下期”。有研究顯示,當OLED電視的價格下滑至液晶電視的1.3-1.4倍之時,消費者就會轉而購買OLED電視。目前,三星和LG推出的OLED電視平均售價高達8000美元,幾乎是一臺普通液晶電視價格的十余倍。

OLED產品價格下降的過程會在其良品率問題得到解決后,經歷大約三年的時間,而這短短的三年正是國內液晶面板廠商爭取前期投資回報的寶貴時光。

遺憾的是,液晶面板的需求增長已趨于放緩,除平板電腦、筆記本電腦以及智能手機在這方面的增長還比較強勁外,原來的需求大戶——液晶電視的市場增長已經乏力。然而液晶面板的產能卻在此時迅猛增長,甚至在許多生產線還沒有完全投產的情況下,液晶面板的產能就已經相對過剩了。這不僅是國內面板廠商的生存現狀,更是全球產業鏈的大虧損。

產能過剩之后隨之而來的便是企業兼并,生存成為面板廠考慮的首要問題。

生存并不是那么容易。國內面板除了市場需求趨緩之外,廠商在液晶面板方面的生產經驗與核心技術仍然落后于日韓,液晶面板所需要的化學材料以及裝備也依賴進口。根據聯合國(微博)貨物貿易統計數據顯示,液晶這類顯示器件是中國進口的四大商品之一,每年單是液晶屏的進口費用就已超過千億元,更遑論下一代OLED面板的核心技術了。

全球面板產業一直處于日、韓與中國臺灣三足鼎立的格局,大陸廠商始終是望塵跟隨。在液晶電視問世之初,中國彩電行業備受缺芯少屏的困擾,材料和裝備都嚴重依賴進口。近年來,在國家政策的扶持下,中國的面板產業經歷了從無到有的過程,近兩年的發展也明顯提速。隨著京東方、華星光電的投產,以及LGD廣州、三星蘇州項目的重新啟動,大陸不同世代的液晶面板生產線均已部署到位,可是此時的日韓卻開始了新玩法。若日韓OLED面板生產線紛紛實現量產,國內這些上千億的投資豈不是打了水漂?到目前為止,國內面板生產的龍頭企業京東方面對著在面板方面的巨額投資,回收還是很遙遠的事。

處境艱難,但國內面板廠商已經別無選擇。在液晶面板的生產經驗和技術儲備尚且不足的情況下,最明智的做法就是埋頭于現有的生產線消化現有技術,積累生產經驗和技術儲備。在此基礎上進行技術和產品創新,為產業升級換代打好基礎。

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十年前國內剛剛完成CRT產業鏈條的布局,平板顯示時代就“突然”降臨了。如今國內在液晶顯示領域剛有起色,隨著日韓廠商OLED生產線計劃的公布和OLED電視業務的推出,國內液晶面板企業似乎又像當年的CRT企業一樣陷入被動,還沒來得及喘口氣就又要掙扎著起身追趕。

在全球幾大面板企業一致進行OLED技術研發的同時,中國國內的面板企業在去年才剛剛完成液晶面板4.5代線、5代線、6代線以及8.5代線的布局。如此一來,在開發新技術的步調上,國產面板又不可避免地晚了一步。在OLED面板方面,韓國三星和LG分別壟斷了中小屏和大屏的市場份額。

當然,國內面板企業也并非對新技術毫無知覺。2011年6月2日成立的中國OLED產業聯盟匯聚了昆山維信諾、四川長虹、佛山彩虹等從事小型OLED生產的企業。但是由于中國面板產業鏈不完善,上游玻璃基板和化學材料等都受制于人,因此其量產計劃仍然遠遠落后于日韓同行,甚至是中國臺灣的友達和奇美等面板企業。

沒有原創的開發能力,只能跟在日韓廠商后面亦步亦趨。即使國內最先進的OLED5.5代生產線在鄂爾多斯投產,但包括材料、光罩、封裝玻璃等在內的產業鏈條尚不健全,此外還要繞過日韓廠商設置的技術壁壘,國內OLED產業的發展任重而道遠。

[TCL]42V10FBE
[TCL]42V10FBE
價格:6990元
[瀚斯寶麗]小卡車
[瀚斯寶麗]小卡車
價格:3980元
[海信]LED46T28GPN
[海信]LED46T28GPN
價格:面議
[三星]46C6900
[三星]46C6900
價格:面議
[松下]TH-42S10C
[松下]TH-42S10C
價格:6999元
明基
MAXHUB
快捷
產品關注排行
a天堂中文在线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