沖破發展魔咒OLED電視競爭戰蓄勢待發
LG在率先銷售大屏幕OLED電視不久之后,又高調宣布將投資7063億韓元(約合40.6億人民幣),增設一條8.5代OLED電視面板生產線。此舉無疑為其未來競爭加重了籌碼,同時也不禁再度引發業界的思考:OLED時代是否真的到了?!
獨特優勢帶來寬廣前景
OLED即有機發光二極管。相對于傳統的液晶顯示,OLED面板具有自發光、輕薄省電、對比度高、色彩豐富、分辨率高、無視角限制等諸多優點。由于OLED內沒有液體分子,因此其抗震性能更好,更加結實耐用。另外,與毫秒級響應的TFT-LCD面板相比,OLED面板的響應時間僅為前者的幾千分之一,不會出現拖尾和動態畫面抖動的問題。
更神奇的是,OLED屏幕具有柔性,可彎曲顯示,可以實現更加前衛有趣的產品形態。比如說,也許在未來,電視不是掛在墻上,而是卷在柱子上。有時候人們也會把它折疊起來,裝進口袋里……
正因為OLED具備這些無可比擬的優勢,它被視為新一代平板顯示技術,成為各大廠商積極布局的重點對象。據面板調研機構DisplaySearch的數據顯示,OLED電視市場規模預計將于2014年大幅增加,2015年市場規模將達到30億美元,成為高端電視市場的發展動力。
商品化難題待解
實際上,早在2007年,索尼就曾推出全球首款11英寸OLED電視,但因成本過高,在2010年宣布停止生產和銷售。2012年初的CES展之后,LG和三星都曾宣布年底將實現大尺寸OLED電視量產。然而良品率過低的局面限制了這項計劃的進行,新品發布的時間一再推遲。
今年2月,LG終于率先宣布量產成功、并開始銷售全球首款55英寸OLED電視。不過據了解這款電視售價為10300美元,是同尺寸規格液晶電視的5倍多,普通消費者恐怕難以承受。
內憂未解,外患又至。OLED才剛剛起步,就面臨與4K超高清競爭的局面。有業內人士認為OLED技術成本高昂、售價居高不下,短期內難以普及。所以一些廠商也開始進行策略調整,將重心轉向4K電視。
誰能沖破發展魔咒
雖然困難重重,但OLED仍然被視作最有可能取代液晶的下一代顯示技術。在這個時候,誰也不愿意慢了步調而讓自己陷入被動。
目前在OLED領域,韓系企業算得上“一家獨大”。LG已經將55寸產品實現了商品化,并在2013年CES上展出了多達20款的OLED產品,彰顯自己在這一領域的實力。三星在進展上與LG接近,CES上也展示了三款平面OLED產品。兩家企業都明確表示,將于2013年向中國投放OLED電視。
日系企業中的索尼作為OLED電視的鼻祖,當然不會放過這個打翻身仗的機會。去年已經宣布與松下合作,共同開發適合電視機、大尺寸顯示器的OLED面板相關的組件,強強聯手提高開發效率。今年這對戰友兼對手同期推出了業界首款4KOLED電視,屏幕尺寸為56英寸,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
日韓陣營同時發力,無疑給中國企業敲了一記警鐘。國內長虹、京東方等19家企業在2011年組成了中國OLED產業聯盟,以此來提升自己的競爭力。據了解,京東方、天馬等企業在著手建設OLED生產線,不過國內品牌在這方面的進度與跨國公司比還是有明顯差距。
中國電子商會副秘書長、著名家電專家陸刃波表示,OLED市場蘊藏著巨大的機會潛能,未來的市場競爭也會更加激烈。盡早著手OLED產業布局、完善配套,是一種正確選擇。誰先沖破良品率和價格的魔咒,誰就為自己建立了產業領導力,將在“后平板”時代占據有利位置。
價格面議
[查看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