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閱讀器因其獨特的功能,同時自身就充滿了眾多的可能性及不確定性,從而注定其將處于一個混沌狀態的市場。所以電子閱讀器必須要在沒有界限的劃分空間中界定一個獨具特色的標點,這就是電子閱讀器的發展方向。
電子閱讀器,有可能因為其對閱讀體驗的提升,而成為電腦、手機、電視之外的“第四屏”。而一旦這種用戶習慣養成,電子閱讀器有可能成為又一個前途無量的移動信息終端,對比目前全國7億的手機用戶,2009 年國內電子閱讀器的銷量還僅為50萬臺,其中的市場空間讓人浮想聯翩。
另一方面,如果按“原材料提供商”(如提供電子墨水的元太、 Sipix)、“硬件制造商”(如漢王、方正、易狄歐、華為)、“服務提供商”、(包括電信運營商、卓望)、“內容提供商”、(包括傳統出版社、以及盛大文學、中文在線等整合提供商)“軟件提供商”(如金蟬軟件)等產業鏈不同角色來劃分的話,所有環節都有企業在“撈過界”:傳統出版社有了屬于自己的電子閱讀器;盛大在為電子書提供軟硬件解決方案的同時,自身品牌旗下的電子書已經呼之欲出;而就連卓望這樣以往在后臺的服務提供商,也開始侵入前端,與方正共同推出名為“文房”的電子閱讀器。
競爭者都有類似的想法,既然沒有一家企業,能夠像亞馬遜一樣同時擁有用戶、內容資源、運營上的絕對優勢,那么一切皆有可能,勇于嘗試就意味著發掘機會,現在在行業內的多點布局、在未來也許將形成整合營銷的大市場。企業都嘗試著把更多利潤與空間的一塊領域劃給自己。
沒有界限,也意味著政府層面,對電子閱讀器相關管理機制的缺位,這也使得很多電子閱讀器成了盜版的盛宴,在這個領域是否會像視頻領域一樣,在政府部門的推動下掀起一場維權風暴,甚至電子閱讀器是否要像手機、視頻一樣走上牌照化的道路,在管理主體尚未確定的情況下,還言之尚早,卻似乎是一條必由之路。
價格面議
[查看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