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requested URL was not found on this server.
3月2日,為期4天的2012中國舞臺美術與技術邀請展在廣州閉幕。這是繼2003年中國第二屆舞臺美術展覽后的又一次舞美界的盛會,由中國舞臺美術學會、廣東演藝設備行業商會聯合主辦。
中國舞臺美術學會會長蔡體良介紹,本次展覽匯聚了28個省份、5個藝術院校以及中直、部隊系統新世紀最近十年來的舞美作品,這十年,中國舞臺美術借助舞臺科技上升到新的創作水準和發展階段。綜觀十年來舞美創作,呈現了三大特色:首先是舞臺形式的多樣化,其二是高科技與舞臺美術的互動結合更突出,三是舞臺美術的地域化特征日漸鮮明。
舞臺形式多樣化
回顧新中國的舞臺美術事業,與新中國戲劇舞臺一道,跨越了半個多世紀的風雨歷程,日漸壯大。尤其新世紀以來,戲劇藝術創作觀念的多元化,藝術視野的開拓,形式的多樣化,使舞臺的直觀面貌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就近10年作品來看,舞臺形式的多樣化給人印象深刻,體現在:舞臺呈現寫實與寫意兼具;在手法上兼容了實與虛、再現與表現、具象和抽象、幻覺與非幻覺;舞美在融入戲劇為演出服務的過程里,彰顯出造型藝術獨立的審美價值存在。
先說戲曲舞臺的創作。2007—2008年度國家舞臺藝術十大精品工程劇目、湖南省花鼓戲劇院創排的大型現代花鼓戲《老表軼事》(舞美設計譚國強),它的舞臺美術突出了戲劇的現實感和時代感。長沙的標志性建筑天心閣貫穿全戲,作為舞臺背景,營造了時代氛圍。與之相比,濟南市京劇院《重瞳項羽》(舞美設計于鶴詠)似乎更加寫意。該劇舞臺景觀的營造凸顯簡約、空靈,以“空”為原則創造意象化的空間,強化保留了京劇傳統的藝術元素和藝術特色。河南省豫劇二團《蘇武牧羊》(舞美設計季喬)同樣追求意蘊和時空自由。創作者對傳統鏡框舞臺進行結構調整使用,拓寬傳統鏡框舞臺附屬空間利用及舞臺空間自由分割和大斜坡、大轉臺巧妙結合使用,后天幕區根據劇情發展,時空轉換自由,利于演員表演。
話劇舞臺美術也得到了極大的發展,創造了多元化的“畫廊”。著名舞臺美術家薛殿杰在《四世同堂》做到了“換景就是戲”,舞臺時空完全打破了原著小說的結構,將祁、冠、錢三家及小羊圈胡同同時展現在舞臺之上,又通過移動裝置將不同橋段各家的舞美布景逐一展開,充分展示了老北京的胡同風情。明星版《紅玫瑰與白玫瑰》(舞美設計劉科棟)的現場,黑色深邃的舞臺中間,透明的玻璃通道從臺前延伸到臺后,將舞臺一分為二,男主角自由往來其間,而“紅玫瑰”在右邊,“白玫瑰”在左邊,這讓佟振保與情人“紅玫瑰”的熱戀,與妻子“白玫瑰”的沉悶婚姻同時在一個舞臺空間上演,讓戲劇的沖突更加集中。《萬事根本》(舞美設計羅江濤)中一群拖家帶口的農民要飯大軍在旋轉的舞臺上走啊走,走得人心碎。舞美設計非常有撞擊力,主體造型感強,烘托了人物命運。
蔡體良對舞臺美術的多元化態勢的評價是——這意味著創作者并不死守一種創作手段,更多的是“拿來主義”“為我所用”,在不同程度上超越了傳統的戒律。
The requested URL was not found on this serv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