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數字視聽網訊】對于大多數人來說,舞臺會場中,不光演員們都不戴“胸麥”,而且舞臺上連補充聲響的“地麥”和“吊麥”都不需要。巧妙設計的舞美,使舞臺上的聲音只能集中地向觀眾席傳送,使得有著1600多個座位的上海大劇院十分“攏音”。指揮過不下數十部歌劇的著名指揮家張國勇震驚了:“普契尼經典歌劇的舞美設計,竟然可以這樣大膽創意!”上海大劇院開張14年來制作的第一部擁有共享版權的歌劇《波希米亞人》昨晚在第十四屆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開幕式亮相。這部戲由薩爾茨堡藝術節和上海大劇院共同出資、共同制作、共享版權。
創新舞美設計不用麥克風即能響徹全場
這次攜手合作的過程,是與高手“過招”、打造世界經典劇目的過程。因為聯合制作,國內歌劇制作團隊得以“零距離”窺探國際上制作歌劇的門徑,從而“抄近路”,盡快學會按照國際標準制作大型歌劇的方法。
舞美能使聲音集中傳送
對于歌劇《波希米亞人》,張國勇并不陌生。9年前,上海歌劇院就曾排演過這部歌劇,當時采用的是羅馬歌劇院的舞美,全部實景制作。而這次歌劇《波希米亞人》的舞美,完全是現代派的,舞臺主體是一幢具有巴黎建筑特色的歐式公寓立面。兩道厚厚的門窗,重達20噸,霸道地橫亙在舞臺上。舞美分為三層,每一層都能作為歌劇的演區。門窗可以打開,也可靈活收攏。整個舞美層次分明,動感十足,完全不是那種招貼畫式的傳統布景所能比擬的。
以往的中國歌劇舞美制作,往往只顧及視覺美觀,而不顧及音響效果,以致于聲音可以從舞臺兩側、舞臺前后兩處“四處逃竄”。以往在演出功能多樣的上海大劇院演出歌劇時,演員也可不戴“胸麥”,但通常都要補上一些“地麥”或“吊麥”,否則,演員的“肉聲”無法送達到整個劇場,一些區域的觀眾就可能聽不清楚舞臺上的聲音。而當《波希米亞人》這一現代派舞美進入劇場合成時,它產生的“聲學特效”當即顯現出來。它們全部由真材實料而非以往的泡沫塑料制作,是最好的聲響反射板,演員的歌聲得以傳遍全場。張國勇也曾疑惑,這一版“重”舞美,在一幕與一幕之間遷景時,是否會發出“乒乒乓乓”的響聲?然而,讓張國勇驚奇的是,沒有。更讓張國勇驚奇的是,演員走在舞臺前側長長的“斜板”上時也悄無聲息。仔細一探究才發現,舞臺上的“斜板”竟貼了一層經過熱處理的合成板。如同一個原本一放水就吵鬧不休的不銹鋼水漏斗,在外面貼上一塊吸音橡皮,立即就能使吵鬧聲消減不少。
“高手”教你歌劇制作
歌劇《波希米亞人》的舞美,是由上海歌劇院負責制作的。正是看中中國舞美制作的“價廉”,曾委托上海歌劇院制作過歌劇舞美的薩爾茨堡藝術節總監佩雷拉,才將這次歌劇《波希米亞人》的舞美制作重任交給上海歌劇院。然而,當收到海運至薩爾茨堡的舞美時,對方驚呆了:遠路漂泊,很多舞美都損壞了。細一查看,他們才發現,為了節省集裝箱的空間,中國工人把舞美零件擺放得雜亂無章。船只一晃動,舞美零件互相擠壓,給撞壞了。老外拍攝相關視頻后“投訴”說,他們耗費100多個小時才修補好這些被撞壞的舞美。然而,同樣是海運,當《波希米亞人》的舞美原路返還回上海時,所有舞美無一損壞。打開集裝箱一看,答案十分明了:每一個舞美配件全部擺放有序,即便箱子再空,這個道具不該放進這個箱子,也會被堅決拒絕。張國勇感嘆:“不與薩爾茨堡藝術節合作,不是"高手"手把手教你歌劇制作,你哪里能了解這些細節和竅門呢?”
送還回來的舞美,與上海歌劇院送到薩爾茨堡的舞美,并非“原封不動”。譬如,送回上海的舞美,每一處面板表面都被磨平了,而且還細致地作了拋光處理。“原版”舞美的門窗,木板表面有些毛糙,工人安裝搬運時,稍不留心,還可能被劃出一道傷口。事實上,坐在觀眾席里遠距離欣賞歌劇,這些舞美表面的毛糙并不顯眼。老外為何要磨這些“洋工”呢?一問老外才知道,這不僅為了視覺效果,更為了聽覺效果毛糙的木板表面,是有吸音功能的,它會使聲音向觀眾區域的集中反射大打折扣。
另外,舞美的安裝也有學問。上海大劇院工作人員在吊裝舞臺上那扇大門時,曾碰到一點麻煩門的一角撞上了舞臺上方的防火管道。能否把道具門的上端截掉,反正大多數觀眾也看不見?舞美設計保羅·方丁堅決不同意。他說,歌劇的舞美是一個整體,即使觀眾看不見,也必須設計、安裝完整,這才能給觀眾以“真”的感覺。而且,最關鍵的是,道具門被截掉一塊后,演員歌唱的聲音很有可能從這個“窟窿”里“溜走”了。最后,大家找到了一個折中辦法:將一側的門框卸下,改用輕質材料重新制作,頭上留個卡口,無縫卡入消防管道,這樣,20噸重的大門才裝在了上海大劇院的舞臺上。如此,也不妨礙這一套原版舞美在世界各地原封不動地使用。
與薩爾茨堡藝術節的合作,讓中國的歌劇從業人員發現,現代歌劇的制作如同一架空中客機的組裝過程,要求各個零件都十分精密并標準化。在歐洲,一流的歌劇指揮大多檔期很緊,在指揮進入歌劇劇組時,一般只有10天左右的檔期。這就意味著,在這之前,歌劇的樂隊、合唱、主演、舞美都要將自己“修煉”完畢,磨煉成“精密而標準”的零件,否則,必然耽誤之后歌劇的合成和演出。有專家認為,上海大劇院與薩爾茨堡合作制作歌劇,是一次盛宴式的文化事件。如同看一個交響樂團是否“一流”,得看與其合作過的指揮家是否一流一樣,一個大劇院的優秀程度,也與其合作對象的優秀程度息息相關。與薩爾茨堡藝術節這樣的世界頂尖藝術機構聯手制作大型歌劇,整個過程是對大劇院實力和身份的一次確認。
(編輯:Karl)
價格面議
[查看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