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數字視聽網訊】2007年年初iPhone剛剛發布時,當喬布斯在臺上激情澎湃地演講,坐在臺下的中國臺灣觸摸屏生產商宸鴻(TPK)的老板江朝瑞和孫大明激動得失聲痛哭,因為他們知道,這部掛著蘋果牌子的手機里面凝結了臺灣人太多的心血。
可以這樣說,如果沒有臺灣觸摸屏廠商宸鴻(TPK)研發的“透明玻璃投射式電容技術”,那么iPhone很可能就會難產。
在iPhone推出之前,一直隱居幕后的宸鴻(TPK)并不為人所知,直到2010年該公司在臺灣上市,一些故事才先后被曝光出來。
由顯示器到觸摸屏
宸鴻(TPK)被認為是電容式觸摸屏產業的開創者之一。這家企業1984年創立于臺灣,起初做 CRT顯示器起家。后來從一家做 pos機的客戶開始接觸觸摸屏,因看好觸摸屏的應用前景在 2000年成立觸摸屏實驗室。
據臺灣《商業周刊》報道,TPK的老板江朝瑞是典型的大器晚成的企業家,1978年他拿著家里人給的5萬臺幣下海創業,幾乎和宏碁的施振榮一同起步,創辦了一家監視器企業,年少得志的他不到30歲時就賺到了一億臺幣。
此后,江朝瑞和人合伙在印尼辦廠被騙,損失慘重,陷入人生最低谷。但轉機由此而來,江朝瑞發現,做一臺映像管監視器只能賣150美金,但加上觸摸熒屏的監視器,一臺就能賣300美金。江朝瑞開始說服美國客戶把觸摸屏環節的組裝轉移到中國臺灣來,以大幅降低成本。
在這一過程中,江朝瑞逐漸認準觸摸屏將是未來發展的趨勢——這種用手指直接在屏幕上觸摸的方式,比原有的機械式操控簡單了許多。此時,江朝瑞決定將自己的未來賭在當時還很不成熟的觸摸屏事業當中——這時距離iPhone的面世足足有12年之久。
和其他臺灣代工廠商不同的是,TPK從一開始就注重觸摸屏源頭的技術開發,并開始進入當時還很新潮的電容式觸摸屏技術。此時觸摸屏更廣泛地應用在POS機上,TPK的業務多來自于此。
合作之旅
江朝瑞永遠不會忘記2004年12月的一天,一家美國觸控面板材料供應商介紹TPK去蘋果測試——就像前文中提到的,此時蘋果正在進行蘋果手機的早期研發,那時還是一家電腦廠商的蘋果,在這一領域還十分陌生,在此之前蘋果找到日、韓多家觸摸屏生產商,都不滿意。
已經在TPK研發電容式觸摸技術兩年的技術長張恒耀,用小學生用的透明彩色玻璃紙向蘋果作演示,如何才能做出蘋果想要的觸控功能,沒想到對方要求他隔天就飛赴美國做簡報。
此后張恒耀和蘋果聯合研發電容式觸摸屏技術長達兩年。據臺灣《商業周刊》報道,在這一過程當中,張恒耀每過幾個月就要向自己的老板江朝瑞匯報說:“老板,我們放棄吧。”這句放棄的話,一共說了9次。
那時的觸摸屏界,還是電阻式觸摸屏的天下。電容式觸摸屏不僅成本高,技術不穩定,生產良品率難以保證,而且將來用在什么地方,還是一片空白——就算TPK已經和蘋果聯合研發,但在蘋果嚴格的保密措施下,居然不知道蘋果要這個觸摸屏技術到底干什么。
這里有一個具有諷刺意味的小插曲。2005年時,江朝瑞曾坐上飛機前往芬蘭向諾基亞推銷觸摸屏技術,希望諾基亞將這一技術應用到手機上,但卻受到冷遇。此時TPK已經快走上絕路,江朝瑞把自己代工賺來的不多的錢悉數投向觸摸屏技術的研發上,6年總計燒掉12億新臺幣。
不過,蘋果總算沒有讓江朝瑞感到失望,2007年年初,iPhone發布后一炮走紅,此后宸鴻就收到了源源不斷的訂單,2007年 6月 1日,宸鴻給iPhone定做的電容觸摸屏正式量產。
價格面議
[查看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