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數字視聽網訊】僅僅用了17個月,華星光電8.5代液晶面板項目就實現了投產,項目建設周期創造了國內最大面積高世代面板項目建設速度的紀錄。而這也是TCL集團成立以來,最大的投資項目,總投資額高達245億元。
與華星光電創下“深圳速度”相映成趣的是:LG Display再次延遲了廣州8.5代面板項目的動工時間,何時啟動已成未知數;友達光電在昆山的8.5代TFT-LCD面板生產線項目,雖然在8月上旬獲得國家發改委的審核,但至今也沒有對外宣布過動工時間。
“由于液晶面板供過于求,面板定價權正在由上游面板廠家向整機廠家轉移。”中怡康研究總監彭煜表示,最近三星對外釋放液晶面板產能將大幅度下調的消息,LG Display也推遲了廣州8.5代面板項目動工時間,其實是上游面板廠家與電視整機廠家在面板定價權上的一個博弈過程。
上游面板廠家希望通過上述動作向整機廠家傳遞,液晶面板供過于求的局面,可能很快就會扭轉,現在面板的價格已達到底點,電視整機廠家應該趕快進貨,否則未來面板就很難有如此優惠的價格。“但華星光電和京東方的8.5代線均已投產,而且第四季度將達到量產,這無疑大大削弱了以三星、LGD為代表的國際面板巨頭的話語權。”彭煜指出,未來面板巨頭競爭焦點可能不再是誰的產能更大,而誰擁有更穩定和可靠的電視整機“出海口”。
所以,在國際面板巨頭上半年集體遭遇虧損之際,華星光電仍按照原定計劃順利投產。TCL集團董事長兼CEO李東生8月上旬對本報透露上述信息時,絲毫沒有為華星光電將要出現的虧損擔心。因為,華星光電絕大部分產能將會由TCL自己來消化。更關鍵的是,通過華星光電,TCL已打通整個平板電視產業鏈,徹底擺脫過往電視成本受制于上游廠家的局面,根本上從產業鏈上游層面掌控了電視市場價格的話語權。
其實,華星光電項目從誕生到投產,中間過程也并非一帆風順,除了外界對華星光電的專業人才和巨額資金的擔憂外,突如其來的日本地震,也讓TCL集團高管虛驚一場。
“其實2009年華星光電項目正式簽約時,整個公司只有我一個人,壓力非常大。”華星光電CEO賀成明說,一些國際產業巨頭來到自己的辦公室,看到空蕩蕩的辦公室,心里沒底,談了幾句就走了。
但在華星光電引進了原奇美電子電視面板事業處總處長陳立宜和LGD高管金?B植等全球頂尖專業人才后,加上去年10月的12.8億美元銀團貸款合同正式簽訂,華星光電人氣指數驟然提升。
3月11日,日本的一場突如其來的地震再次為華星光電進展蒙上陰影,項目最核心的設備曝光機在海上漂了一個月才靠岸。
“我們計劃主要設備于3月15日從日本發運,但是日本3月11日發生大地震,一些設備在碼頭侵入海水無法發貨,結果最主要的設備——曝光機幾經周折在延期兩周后發貨,又發現船體受到核輻射污染,需要處理才能靠岸,最終于4月29日到達,比原計劃晚了一個月。”賀成明說。
與虛驚一起來到的還有驚喜。
4月下旬,三星電子獲得了深超科技持有的華星光電15%股權,成為華星光電的新股東成員。華星光電將根據三星電子的需要,為其提供液晶顯示屏產品的ODM服務,合作期限為五年。一旦協議如約履行,供貨量最高可占華星光電8.5代液晶面板15%的產能,約210萬~255萬塊液晶電視模組。這顯然為華星光電產能又提供另一個穩定的“出海口”。
“現在華星光電員工數量已達到3000多人。其中,來自中國臺灣、韓國等海外專業人員有192人,大陸專業人員有110人。”賀成明表示,公司核心團隊擁有多年液晶面板高世代線的工作實踐經驗,目前華星光電已申請技術專利276項,其中發明專利231項,并且還從海外購買技術專利101項。
為了證明華星光電的技術能力,華星光電在投產儀式上還特意展出一臺46寸LED電視。賀成明表示,這臺LED電視面板采用是華星光電自主研發的HVA技術,樣品出爐的本身也代表HVA產品成功通過生產線驗證。
此外,華星光電有關配套建設也有序進行。其中,旭硝子TFT-LCD玻璃基板項目于6月23日正式開工建設,預計2012年三季度實現量產;近期華星光電還與LG化學簽署戰略合作意向書,在平板顯示用偏光片、光阻等材料方面展開技術和生產業務合作;而TCL集團和臺灣宏齊科技有關LED光源的合資項目也在6月簽約。
按照預定計劃,華星光電將在四季度末開始量產,每月產1.8萬張玻璃大板,并繼續進行后期的設備安裝調試,明年底項目將全部達產,每月10萬張玻璃大板,年產約1750萬塊電視模組。
復旦大學先進材料實驗室平板顯示工程研究中心主任谷至華指出,華星光電第8.5代線項目的投產,讓TCL集團成為國內首家擁有液晶電視全制程能力的企業,而該項目也將有效帶動液晶面板產業鏈上下游關聯行業的加速集聚,進一步完善我國液晶電視產業布局。
價格面議
[查看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