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數字視聽網訊】在這個地處四川盆地西北部,距離海岸線在500公里以外的內陸城市,中國最大等離子集群正日漸崛起并不斷完善:一期產能達到216萬片的等離子八面取生產線,正在有條不紊地運轉。玻璃基板在三樓生產車間經過切割、貼膜、曝光、干燥等上百個工序后,被輸送到一樓加工成完整的屏模組。就在隔壁工廠,工人將其生產成為整機。在經過細致的包裝后,通過配套物流,這些等離子電視被源源不斷地輸送到全國各地的賣場。
這個從屏到整機的鏈條,背后涌動的是數百億產業生態的聚集。
集聚優勢凸顯 等離子千億產業園區可期
“近年來我們以長虹集團為龍頭,引進配套企業近百家,主要涉及電容器、連接器、電子材料、芯片設計、制冷部件、模具制造、改性塑料、包裝材料等領域,形成了比較完善的等離子產業鏈。”綿陽一位負責人告訴記者。
同時,很多企業也主動加入到等離子產業集群中來,為長虹做配套生產。長虹公司等離子事業部綜合管理辦公室主任劉剛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昨天還有一家上海的鍍膜公司深夜聯系我們表示要在綿陽設廠”。很顯然,等離子產業集群具有非常強大的號召力。“隨著等離子產業規模效益的不斷凸顯,在未來,我們的本土化配套可能要大于90%,并實現多元化供應。”劉剛說。
面對我國等離子集群的崛起,業內人士都普遍認為將帶來巨大的產業聚集效應。家電行業資深問題專家羅清啟認為,“長虹自主制造等離子屏,不僅可以節約成本,而且還可以帶動國內相關產業發展。預計增加屏材料部分年產值約25億元(按600萬片/年估算),增加關鍵零部件部分年產值約60億元,增加設備年產值將超過100億元。”
綿陽市也對等離子產業集群非常有信心,在出臺的《綿陽市工業發展規劃》(2010-2015年)中,對綿陽工業的發展路徑和重點進行了重新定位,有望引領綿陽工業進入新一輪發展周期。并表示,綿陽高新區將突出抓好以長虹為龍頭的等離子產業集群,力爭到2015年建成1000億元級產業園區。
五大優勢造就中國最大等離子集群崛起
為什么以長虹新型等離子顯示屏為核心的等離子產業集群能不斷崛起?這個問號打在了很多人的心中。
眾所周知,進入平板時代后,我國彩電產業由于“缺芯少屏”, 彩電企業終端產品80%以上的利潤都被外資顯示屏企業吸收,呈現出產業價值“空心化”局面。打破這一句局面,自主造屏則勢在必行。在液晶屏制造方面,我國面板企業也做出了嘗試。上廣電、京東方、龍騰光電分別從日韓引進生產技術,投資上馬液晶面板生產線,但是結果卻是連年巨虧。
價格面議
[查看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