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南站綜合交通樞紐項目(以下簡稱“合肥南站樞紐”)是結合高鐵合肥南站建設的集各種交通換乘方式為一體的大型綜合交通樞紐,屬合肥市先行規劃設計的重點項目之一。合肥地鐵1號線高鐵站設置在合肥南站樞紐北廣場地下,地鐵站廳層與樞紐北廣場綜合換乘廳形成人流換乘,地鐵盾構區間縱貫合肥高鐵南站站房及樞紐南廣場。
一、項目概述
合肥南站綜合交通樞紐項目(以下簡稱“合肥南站樞紐”)是結合高鐵合肥南站建設的集各種交通換乘方式為一體的大型綜合交通樞紐,屬合肥市先行規劃設計的重點項目之一。
高鐵合肥南站將連接通過合肥市的合寧、合武兩條高速鐵路,其旅客發送量占合肥鐵路總旅客發送量的67%以上,根據相關資料預測結果,2020年和2030年合肥南站旅客發送量分別為1800萬人和3160萬人,旅客日發送量分別49315人和86575人,高峰小時客流量分別為5200人/時和9500人/時。合肥高鐵南站的建設將會大大提升合肥市的鐵路交通樞紐地位,預計2012年6月建成通車。
合肥南站樞紐以合肥高鐵南站站房為核心,地處合肥市包河區及經濟開發區交界處,連接老城區和濱湖新區。根據功能組成及規劃條件,合肥南站樞紐需要解決九種功能關系的換乘及銜接:高速鐵路、城際鐵路、軌道交通、公路客運、快速公交、常規公交、出租車、社會車輛、慢行交通,是合肥市未來最重要的陸上客運交通門戶。
合肥南站樞紐
合肥南站樞紐總占地面積約70萬平米,由合肥高鐵南站站房、南北廣場、線下場站、長途汽車站等幾大功能區塊組成,除合肥南站高鐵站房外,樞紐總建筑面積約38.5萬平米,股道四角用地9.7萬平米。結合周邊新建及改建市政道路項目,合肥南站樞紐項目(不含合肥高鐵南站站房)總投資估算約74.5億元。
南、北廣場總占地面積約12.5萬平米,內設綜合換乘廳、配套商業、設備管理用房、社會車輛停車庫等,總建筑面積約14.5萬平米。為集約節約利用土地,合肥高鐵南站站臺采用高架方案,充分利用站臺下空間布置公交場站、出租車場站與社會車輛停車場。線下場站總建筑面積11萬平米。立體矩陣式出租場站及室內候車式公交場站是樞紐線下場站的設計特色與亮點,可較好地適應高鐵突發大客流的換乘特點,并有效提升樞紐服務水平。
合肥地鐵1號線高鐵站設置在合肥南站樞紐北廣場地下,地鐵站廳層與樞紐北廣場綜合換乘廳形成人流換乘,地鐵盾構區間縱貫合肥高鐵南站站房及樞紐南廣場。
合肥南站樞紐長途汽車站是由合肥市客運總公司投資建設的新建客運站,西南緊鄰樞紐北廣場及合肥高鐵南站站房,可與合肥南站進行良好的客流與資源整合,設計旅客發送能力為35000人/日,最高旅客聚集人數2800人,屬綜合客運樞紐站。長途占地面積約為6.1萬平米,總建筑面積約12萬平米。
二、系統設置必要性
綜合交通樞紐工程是落實國家“十一五”發展規劃,建設現代交通體系的重要基礎設施。特別是隨著我國高速鐵路建設的迅猛發展,以高鐵客運樞紐站為核心的城市大型現代化綜合交通客運樞紐相繼開工建設并逐步投入使用。如:北京南站、深圳北站、南京南站等。在這些綜合交通樞紐中,鐵路客運與城市軌道交通、公交汽車、長途汽車、出租車、社會車輛、非機動車等緊密銜接。多種交通工具在一定的空間內共存,換乘人員高度密集,各種設備系統同時運行。這樣一個換乘的空間包含大量的不確定因素,一旦出現災害,很可能會釀成重大安全事故。因此綜合交通樞紐的安全問題,成為保障地區乃至城市公共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
綜合交通樞紐的特性決定了其發生的災害具以下特征:
1.突發性:事件爆發的偶然因素很大,其發生的地點、時間具有不確定性,幾乎不具備一般事件發生的征兆。
2.擴散性:由于綜合交通樞紐人員密集,相對空間狹小,在突發事件發生后,人員的心理恐慌程度大,行動混亂程度高,疏散難度大,容易導致其它衍生事件或次生災害的發生。
3.社會性:綜合交通樞紐是其所在的地區或城市的標志性建筑。因此,綜合交通樞紐發生災害勢必會對公共安全造成一定的影響。
基于上面對綜合交通樞紐災害特征的分析,為保障在突發事件面前人員不受傷害,財產不受損失,設施運轉正常,有必要設置應急指揮系統。該系統應在樞紐日常運營時,針對可能發生的突發事件,預先制定有效、可行的應急預案;在突發事件發生后,對突發事件的性質、級別等進行分析和判定,在最短的時間內制定應對方案,并下達具體的指令,對交通樞紐進行集中統一的指揮,從而保證搶險救災工作快速有效的進行,進而減少災害帶來的人員傷亡、經濟損失和對周邊社會造成的影響。
價格面議
[查看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