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互聯網視頻網站的崛起,以及對于年輕用戶的“壟斷式”獲取,中國的廣電行業打破了既有的封閉,開始思考互聯網這一新生事物會對廣電行業造成怎樣的沖擊。然而,目前廣電從業者對于互聯網的影響大多抱著憂心忡忡的心態,主要的應對方式也是通過設立網絡電視臺,在電視主業以外來進行互聯網市場延伸。然而,需要我們反思的是,簡單地進行互聯網市場的延伸是否是一個“揚短棄長”的做法,如果競爭的焦點在于對于年輕用戶群的捕捉,非得要在“天不時地不利”的互聯網市場上和這些“強悍”的視頻企業展開正面廝殺嗎?難道真的沒有辦法把他們重新吸引回視機面前嗎?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首先需要了解年輕用戶群的離開電視的原因。
電視機的屏幕優勢和廣電機構既有的內容優勢是勿庸置疑的,然而當今年輕用戶群的消費習慣已經變得非常主動和個性化,他們“只看我愛看的”,PC能夠給他們提供的就是這種個性消費和即點即播的滿足,致使他們寧可放棄了沙發和大屏幕的舒適。所以說,對年輕用戶的流失,廣電機構其實是輸在了用戶體驗上,換句話說,如果電視能夠提供PC類似的用戶體驗,他們還將重新回到電視面前。
近1年來,隨著芯片技術的發展,電視網絡化的比例在迅速提升,主流國產電視的互聯網電視比例在2010年的7月還只有15%,但是到了2011年1月,這一比例已經提升到了40%,到2011年年中這一比例至少有望突破55%,技術的發展彌補了既有廣電行業單向廣播的局限,故此如何用好電視機網口來提供PC類似的用戶體驗就成為廣電機構把握發展機遇所必須思考的核心問題,換句話說,廣電行業和互聯網接軌,不應該是簡單地將電視內容放到互聯網上去,而是需要引入互聯網化思路來改造電視收視體驗。這才是真正“揚長補短”的競爭之道。而要做到這點,就需要廣電機構從運營思路和服務產品上進行創新。
既有廣電運營思路是“給你我能給” 的內容,而新的運營思路則需借助互聯網電視的網絡特性,來給用戶提供“只看我愛看”的收視體驗;要實現這個轉變,一個核心突破就是對EPG/收視指南的創新性改造。
現有數字電視基本都提供了收視指南的服務內容,然而他所扮演的還只是數字電視的從屬角色,現有收視指南更像是幾十年一成不變的《每周廣播電視》的電視版本,其基本設計思路拘泥于“按照頻道和時間順序來提供節目信息”,而創新后的收視指南需要做的是“根據需求特性來給用戶提供最便利的收視操作”這有兩個基本轉變,首先不是按照頻道來組織內容,而是按照用戶需求特性來組織內容,其次不是按照時間順序來提供收視信息,而是要基于最終需求提供直接便利的收視操作。
用戶是來看節目的,而不是來看頻道的,所以用戶的首要界面應該是內容屬性,例如影視,歷史,兒童節目等,他們是符合用戶需求的基本屬性,我們需要基于內容分類提供相應的節目列表,而針對單個節目,用戶可以有三個操作:如果是當前正在直播的節目,就可以點擊直接進入該頻道,如果是以前已經播放的節目,就可以進行內容點播(電視回放),如果是尚未播放的節目,就可以進行預定提醒或者預定錄制服務(TIVO類似的服務)。
收視指南設計架構的創新性轉變,將利用互聯網電視的雙向特性,為用戶提供“只看我愛看”的用戶體驗,從而將年輕用戶群重新拉回到電視上面。秉持著這一理念,歡網開發了智能電視導航產品…
價格面議
[查看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