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明確三網融合的階段性目標,“2010年至2012年重點開展廣電和電信業務雙向進入試點,探索形成保障三網融合規范有序開展的政策體系和體制機制。2013年至2015年,總結推廣試點經驗,全面實現三網融合發展,普及應用融合業務。”此次會議首次明確三網融合時間點,之前融合過程中種種障礙將逐漸掃清。
三網融合的實施使電信業有當初的單項傳輸變為當前的雙向、互通有無的傳輸,同時也形成了三大運營商的資源共享。并且三網融合的實現也使國家放開了壟斷區域,支持民營體進駐電信行業,打破了陳舊的框架。
所謂基礎電信運營,也叫一級運營,主要指目前三大電信運營商所掌控的網絡設施和基本電信業務。與之對應的是二級運營,主要是指信息內容服務和信息技術服務等增值服務,例如互聯網業務、游戲、音樂下載等。一直以來,以增值服務為主的二級運營都是民營資本活躍的領域。民資的蜂擁催生了大批具有市場競爭力的企業。目前,有關與移動互聯網增值服務目前仍是民資投資熱點。但涉及到基礎電信,民資是久不得入。
現在,民資參與電信業可能會有新空間。未來民營資本很有可能通過兩種方式參與中國的電信基礎運營:一是有關部門降低或者取消準入門檻,民資通過合資、參股、控股等方式與電信運營商合作;另一種方式則是促成中國電信、移動盡快回歸A股,向民營資本開放電信企業的股權。
以目前的運營商格局和電信市場前景來看,短期內民資參與的可能性仍然較小,這是由電信基礎運營的壁壘所決定;A電信運營需要龐大的資金規模和較高的技術水平,這對資金規模分散、缺乏管理經驗的民資來說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另一方面,電信運營商掌握了對基礎電信運營的控制權,民資和國資在企業文化、管理理念等諸多方面存在巨大差異,民資因為勢力較弱往往淪為配角,這也極大挫傷了民資進入的積極性。
而對于第二種方式,雖然國外有不少成功的經驗,比如英國電信的民營化改造和德國電信的國有股減持但是一來電信和移動回歸A股尚無時間表,二來降低基礎電信運營企業的國有股比例充滿爭議,因此短期內看來實現的可能性也不大。
在這種情況下,“三網融合”或許成為民營資本進入基礎電信運營的一個新契機。比如說,在業務層面,以前一直備受爭議的虛擬網絡運營(VoIP)很有可能重新獲得發展機會。這種產品是互聯網向傳統電信融合的一種應用,可以廉價的實現固話、手機、互聯網之間的語音與視頻傳輸,非常符合“三網融合”的精神。
另一方面,由于“三網融合”使得廣電系統可以開展電信基礎運營業務,其中一項重要工作便是網絡升級和雙向改造。這項工程需要耗費大量資金,廣電系統目前缺乏的正是資金,需要借助外界力量,這也給外資和民資的進入提供了一種進入可能性。由于廣電系統的總盤量仍然較小(2009年產業總規模大概僅有500多億),對于很多外資投行而言,這個產業“盤子太小”并不具備吸引力,這從客觀上更進一步降低了民資參與的行業門檻。
事實上,參照國外經驗,很多國家比如澳大利亞、新加坡、新西蘭、韓國等在發展寬帶網絡時,都是充分利用私人投資以保證寬帶市場的充分競爭。這種方式已經被證明收到了良好效果。在當下的電信競爭格局中,無論從網絡基礎建設還是平臺、內容運營,“三網融合”都給民營資本帶來了新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