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視聽網訊】現在如果有追劇追電影等需求的小伙伴們通常都會用平板電腦觀看,因為平板體積小而且輕盈,想窩在床上或者是沙發里看都可以。
但是如果放任自己以最舒適的姿勢觀看視頻,我們有可能出現肥胖、彎腰駝背的現象。
跟苦口良藥一樣的到道理,這么舒服的姿勢其實對我們身體健康并不有利。
而且無論手機、平板還是筆記本電腦,它們的屏幕再大,會比電視的屏幕提供給我們的觀感更好嗎?這么想來,還是買上一臺電視放在家里比較實在。
但是一旦走進商場,開始挑選電視之后,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跟我一樣眩暈的過程:為什么都是電視屏幕,為什么會有LCD、LED、OLED、ULED、QLED、SLED、GLED……這些看起來相似都帶有ED的東西。
它們都是一樣的嗎?而為什么要用不同字母標注的型號呢?它們究竟有什么不同?如果你也有這樣的疑問,那今天這篇文章就是為你答疑解惑的。
先來化繁為簡,目前市面上眾多的電視機顯示面板其實就就兩種面板,
一種是目前最普遍也是大部分電視產品采用的液晶LCD面板,
一種則是目前手機領域比較多見,但基本為高端電視獨占的OLED面板。
液晶屏(LCD)
最先要說的就是LCD屏幕,它的全稱是Liquid Crystal Display,所以中文翻譯為液晶屏。
其實液晶屏只是一個統稱,為了避免在文章開頭就把大家繞糊涂了,這里先介紹常見的TFT-LCD面板的原理。
既然我們要看到電視面板顯示出畫面,首先追根溯源,光是從哪來的。
LCD面板需要有背光層,發射出白色光線,而為了讓散射的光線成為有指向性也比較柔和,需要經過幾道膜。
然后是第一層垂直偏光片,這樣可以讓固定方向的光線變為垂直方向的偏振光,為的是后面控制那些光線可以通過;
經過垂直方向偏振光之后的光線需要經過兩邊有電極層的液晶層,液晶可以在電場力的作用下幫助光線由垂直變成水平方向。
而光線的下一站就是彩色濾光片了,光線在改變方向之后從水平透過這個濾光片,最后變成水平偏振光后,經過水平偏振光片后就可以顯示出對應顏色了。
那如果不想顯示這個顏色的話,只要液晶不改變方向,光線無法通過水平偏振光片,這樣就不會顯示了。
由于像素點足夠小,所以通過三原色的原理就可以顯示出不同的顏色的畫面內容。
除了顯示出顏色外,顏色的強弱也是形成畫面豐富色彩的一部分,而液晶面板采用的方法就是在電極層上加入了一層TFT薄膜基板。
TFT基板上的每個子像素上都有一個晶體管,可以調節光線的亮度,那么就可以實現單色光的亮度,那配合各個像素亮度的調節最終呈現出的是我們在電視上看到絢爛的畫面。
那既然要光線要源于背光層,所以要求背光層提供優秀的背光源,最早的LCD電視背光層采用的是CCFL(冷陰極熒光燈管)。
你可以理解為一排并列的日光燈,因此這種設計會導致色域范圍較差、功耗大、體積大,目前已經基本見不到了。
那現在的LCD電視采用的是什么呢?就是LED發光二極管作為光源,這樣設計可以具有更好的色域,壽命更長,亮度調整范圍大,且更均勻,功耗也更小。
最后再簡單介紹一下液晶面板主要有IPS硬屏和VA軟屏,前者響應速度更快,可視角度更大,色彩更精確,但透光率稍弱;而后者則是色彩表現豐富,透光率很高,但響應較慢。
有機發光二極管(OLED)
看完液晶顯示面板的原理是不是都暈乎乎的,OLED面板就要簡單很多,它是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有機發光二極管的縮寫。
由于有機發光層可以自發光,所以OLED無需背光層、偏振光片,只需有兩電極之間夾上有機發光層,通過正負電子在有機層中相遇就能發光。
這里簡單補充一下,OLED主要有兩個發展方向,一個是無源驅動的PMOLED,另一個是AMOLED,也就是我們手機上常見的OLED屏幕。
而OLED又有什么優勢呢?
與LCD不同,它并不需要背光模組,所以它的機身可以做的非常纖細悠長,也突破了屏幕的角度限制,所以目前越來越多移動設備中采用OLED面板。
并且在色彩表現、可視角度、刷新率、響應速度等方面也同樣不輸LCD,是未來顯示設備的發展方向。
ULED、QLED、SLED、GLED……
終于輪到各位“ED”兄弟了,看名字是不是覺得他們都是OLED延伸出來的一家人呢,其實并不是,他們依舊屬于液晶屏的家族當中,那這里就為大家分別介紹一下這些“ED”兄弟們。
ULED是由海信推出的,特點是可是實現分區控光,把背光劃分為多個獨立的控制單元,接著對每個單元根據畫面的特性來精準調控。
而截至目前,除了海信以外,其他電視品牌公司也有推出這樣設計的電視。
ULED則是在分區控光基礎上,外加其他一系列圖像增強、優化技術后的結果。不僅可以對畫面亮度、色彩等參數進行優化,還增加了背光掃描技術,以及成功改善畫面拖尾和抖動的弊病。
分區控光技術的加入,讓電視可以實現很好的明暗對比,所以在HDR效果方面表現出色。
QLED的全名是QD-LCD,在液晶電視的背光源的基礎上外加了一層量子點薄膜,并且用量子點技術替代了藍光LED光學封裝材料中的黃色螢光粉,從而使得畫面顯示的色彩還原、色域、可視角度都有了顯著進步,而這個我們可以從電商平臺上QD-LCD電視的售價就可以一窺究竟了。
至于康佳與LG Display聯合的SLED,意思是Slim(超薄)和Swinging(炫彩),意味著屏幕做到超薄的同時還能夠提供色彩絢麗的顯示效果。
最后一個GLED屏幕是創維研發的,采用的是WRGB(白、紅、綠、藍)4色4K+技術,外加創維自己的圖像處理引擎,對畫面效果進行優化,提升畫質呈現效果。
未來顯示發展方向
除了以上這些看似不同的ED兄弟外,QD-OLED和Micro-LED卻是真正面向未來的顯示技術。
這個QD-LED與QLED同也不同,同的是都是三星主推且使用了QD量子點技術。
但不同的是,前者只是LCD面板的一種改良采用的是光致發光,還需要背光層,而真正的量子層是可以通過電致發光,類似OLED面板,只是把其中的發光二極管變成了量子點材料。
至于Micro-LED無數非常微小的LED燈通過半導體技術集成到半導體芯片上,讓每個微米量級的Micro-LED燈扮演一個像素,可以靈活的控制它們點亮。
這樣的屏幕在功耗、亮度、延遲、色彩純凈度方面都會有出色的表現,顯然對于目前主流的兩種顯示技術來說是一個跨越式的進步。
看了上述對市面上常見顯示技術術語的介紹,我們在商場看到的那些“多種多樣”的屏幕名稱,很大程度上只是電視機制造商為了更好營銷宣傳而使出的手段而已,千萬不要慌。
但是,也要明白它們都是在原有的LCD或者OLED屏幕技術的基礎上革新出來的,出來的顯示效果也非常不錯。
但是,購買電視機的時候我們除了考慮屏幕成像效果,還有尺寸、能耗標識、價格等等各種要素。
希望大家都能夠綜合自己的需求,買到心儀的電視!
(編輯:bingjil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