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數字視聽網訊】近日,美國《富比士》雜志報道稱,以今年美國CES消費電子展各家電視制造商將所有產品重心與宣傳焦點集中在4K,OLED與可彎曲顯示器,沒有一家廠商宣揚3D,也沒有任何廠商像過去數年一樣在現場發放3D眼鏡給消費者的現象,正式宣告3D在家用市場已經“死亡”,未來或許會繼續出現在商業電影,但在家用電視市場,3D將成為一個形同雞肋的附加功能,不會成為帶動電視升級或換機的主要訴求。而這是否意味著3D家用投影機迎來新的機遇?
在全球最大規模家電展會“2013 International CES”的舉辦地美國,以55英寸以上大尺寸產品為中心,電視機市場增長堅挺。但各電視機廠商的前途并不光明,在本屆CES上,幾乎沒有廠商重點宣傳“3D”功能,美國媒體甚至出現了“3D已經終結”的論調。此外,過去兩年全球各大廠強力推銷3D電視,幾乎硬是要消費者吞下3D,只差沒推出附帶3D顯示銀幕的電冰箱... 不過消費者并不買單,導致各大電視制造商虧損累累,電視機銷售量與銷售金額也持續疲軟。
在這種情況下,各公司紛紛在CES上以“4K”為重點發布了新產品,這種做法可謂必然之舉。4K是指分辨率相當于全高清約4倍的影像,配備4K分辨率面板的電視機就是4K電視(在美國也被稱為“Ultra HD”電視)。如果聯想一下從“3GS”升級至“4”之后屏幕分辨率提高至4倍的iPhone系列,全高清與4K的區別就很容易理解了,4K技術有望提高電視的本質魅力——畫質。目前,廠商利用處于半認可狀態的功能來吸引消費者的舉措已告一段落,除了“4K”之外,基本上沒有其他要素能為電視機開辟光明的前景了。
由此可見,4K是真正可以帶動產業發展與刺激消費者升級換機的新科技,至于3D功能則是消費者不在意、廠商也不會特別強調的“附帶功能” (如同雙語、立體聲與子母畫面功能)。
而隨著近年來全高清3D家用投影機的白熱化下,3D家用電視機的“死亡”,能否使一直處于不溫不火的家用投影機迎來新機遇?尤其是在去年全高清3D家用投影機進入萬元級時代下,大尺寸投影機優勢足以匹敵電視機。
但話又說回來,除了產品本身具備性價比外,其實最更本因素還是片源,它也是導致3D電視機在三年中逐漸走向死亡之路。對于3D家用投影機來說依然如此,除了技術不斷進步外,片源還是要緊隨步伐,只要有一個放緩腳步,必然導致整個市場的停止前進。
以3D電影票房為例,3D的票房與其他電影有一個地方大不相同,選擇看3D電影必須另外支付加收票價,而在北美地區加收票價是由戲院業者代收,這筆錢最后會到電影公司與3D設備廠商的口袋,其他地區應該大致相同。所以,3D電影的票房除了電影公司、戲院業者、當地發行片商外,還有3D設備廠商可以分錢。而3D電影的製作費用比2D電影要高,在北美地區觀眾進場時拿到的3D眼鏡,也是由電影公司支付相關費用,在3D加收票價對票房的助益愈來愈少的現況下,好萊塢當然會選擇少拍或是不拍3D電影。
作為軟體的3D電影,當熱潮加速冷卻時,會發生2013年度的3D投影機幾乎都只有「小改款」的情形,應該不會讓人意外,除非大部分購買3D投影機(或3D電視)的消費者,主要用途不是拿來看3D電影或玩3D游戲,而是有其他用途。(若有其他用途是比看3D電影或玩3D游戲使用次數更多的,我個人很好奇會是什么用途)。所以我們看到富比士專文提到3D電視正式宣告死亡,完全不會感到意外。
在2011年有3部全球票房超過10億美元的電影(哈利波特:死神的圣物2、變形金剛3,以及神鬼奇航:幽靈海),這3片都是3D電影,而去年(2012)也有3部電影全球票房超過10億美元,但卻只有一部是3D電影(復者聯盟),另外兩片是黑暗騎士:黎明昇起與007空降危機(在中國市場加持下已經破11億美元);哈比人:意外旅程在全球上片已經3個多月了,還沒有突破10億美元,Variety上個月的報導就已經預告,該片要到下個月才會破10億美元,因為中國這個月才要上片。
如果做為前端的3D電影,觀眾對于3D版本的接受度愈來愈低,其他的3D訊源又太少,要如何期待后端的3D電視/投影機可以引起消費者/觀眾的購買欲?更不要說現在流行的3D主要都是講究層次與景深的內凹式3D視覺效果,而比較多的觀眾期待的是直逼眼前的凸屏式3D效果,無論是3D電視、甚至包括好萊塢幾家公司為3D電影藍光所做的促銷廣告,主打的都是凸屏式效果,但實際上無論是在電影院或是3D電視上,都不容易看到這樣的視覺效果。
分析認為:前幾年3D電視機就像雨后春筍般不斷冒出,但是實用價值如何?其實可以從軟體發行的速度可以得知。消費者的不買單,也就導致各大電視制造商虧損累累,電視機銷量與銷售額也持續疲軟,3D電視機也就走向了死亡之路。對于3D家用投影機來說,能否借此機遇上位,還很難說,畢竟其與3D電視機有著同樣的弊病,就是3D訊源匱乏,實用性不強,但3D功能并不消失,更多是作為附加值。
價格面議
[查看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