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數字視聽網訊】回顧即將過去的2012年,3D技術撲面而來,令人目不暇接。
3D電影、3D電視、3D顯示器、3D掃描儀、3D攝像機等3D科技在各行各業中加速應用,3D產業涵蓋了工業設計、環境藝術設計、展示設計、地質測繪、醫學診療等諸多領域。很多消費者發出了視覺“被3D”的驚嘆。其中,最引人關注的是3D影視對視覺的沖擊。那么,3D到底給中國影視帶來什么?
11月20日,3D版電影《2012》在全國公映。當天晚上,山東省惠民縣文投國際影城里,200多名觀眾被精彩炫目的3D特效深深吸引著。盡管身處小縣城,這里的人們卻與大城市居民一樣同步領略著3D電影帶來的視覺盛宴。在一個電視、互聯網及多媒體娛樂高度競爭的時代,怎樣才能把觀眾拉進影院?3D技術以逼真的、沖擊性的嵌入式體驗作出了回答。據統計,目前中國可升級為3D銀幕的數字銀幕已經超過1萬塊,3D又把很多人帶回到了銀幕旁。
3D新技術不僅拓展了新的消費市場,還進一步延伸了產業鏈,激發出新的經濟增長點。資料顯示,3D電視相對普通液晶電視的生產成本上升并不明顯,銷售價格卻可以提高15%左右。
漸漸地,3D新內容開始催生出新型消費群體。以往,人們通常認為適合用3D制作拍攝的電影只有動作片、科幻片等。而今年李安以其《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的成功讓市場認識到,故事片、文藝片也可以利用3D,3D技術可以服務于講故事本身而不僅僅是視覺沖擊。從審美角度來看,越來越多的消費者接受并享受于一種新的參與式審美體驗,從而催生出一批新的消費群體。
毫無疑問,從產業鏈的角度講,3D內容制作擁有不言而喻的發展潛力。集中更多注意力在3D內容制作方面能更好地推動3D產業環境的完善,促進文化產業和文化消費實現高水平提升。以3D電視為例,正是3D影視內容制作的發展及3D頻道的開通,才拉動了終端3D電視機的進一步普及推廣,最終將帶動3D產業的整體發展。在這樣的市場環境下,3D技術應用正在形成良性產業循環:隨著在3D內容制作方面投資的加大,3D影視及其他形式載體產業鏈快速發展,同時又擴大了整個3D產業的消費群體。
目前,3D普及還有很多技術性的障礙。比如,目前幾乎所有的3D電視都需要佩戴眼鏡才可以觀看,給視力不好的消費群體帶來不便,而全國將近有4億近視眼患者,因此專家認為,裸眼3D電視代表了未來的發展方向,只有裸眼3D技術有了巨大發展,3D才能真正實現普及。另一方面,從內容來看,除了現在電影內容的限制,3D電視內容更是匱乏。央視在2012年1月1日推出了中國首個3D電視試驗頻道,拉開了3D電視的序幕。3D頻道節目內容主要包括動漫、體育、專題片、影視劇、綜藝等類型,相對來說形式較為單一,節目離生活較遠,創作水平也有待提高。只有制作內容的不斷豐富和提升,才能使3D電視市場實現普及化。而根據廣電總局的“十二五”規劃,中國將在“十二五”期間開播10個3D電視頻道?梢姡3D技術與內容的局限形成了巨大市場空間。
與此同時,另外一種聲音開始多起來:“如今影視業都打著3D的噱頭,強占了我們生活,很多電影其實2D更好一些,沒必要所有影視都要做成3D。”3D技術與內容的關系,很難一下子說清。但是,縱觀電影史就會發現,從默片過渡到有聲片、黑白片發展到彩色片、2D升格到3D之后,電影的本質并沒有被革命性地更改。好的故事內容,引人入勝的情節設置,充滿魅力的演員仍是成功的關鍵。沒有內容與科技有效的協作和完美的融合,就不可能為觀眾帶來最佳的消費體驗。3D市場蛋糕很大,但只有在3D創意文化和3D科技服務上實現融合創新,才能使內容與技術共同帶來產業的盛宴。
價格面議
[查看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