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數字視聽網訊】2010年,互聯網電視之風戛然而止,2012年,新生的智能電視再度啟程,是推動中國彩電行業走向巔峰的希望,還是下一個互聯網電視“杯具”。
圍繞智能電視的命運,從智能電視到云電視再到智能云電視,這一年,電視概念層出不窮,這一年,海信、長虹、創維、TCL等主流彩電廠商爭論不休。
互聯網電視的“前車之鑒”
據了解,2009年在國內液晶電視行業進入快車道之際,國內彩電廠商逐漸分離成LED和互聯網兩大液晶電視發展方向。
當時的國內彩電巨頭TCL選擇了后者——互聯網電視,然而緊隨著廣電系統對互聯網電視內容監管的強化,TCL互聯網電視之路一下走入“死胡同”。
2010年8月份,TCL以一份虧損3.34億港元的中期財報間接宣告了其互聯網電視戰略的失敗。
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當年選擇走LED產業路線的創維和海信則迎來了高速的發展,海信電視時下的市場領袖地位與當年的戰略抉擇不無關系。
那么,2年過去了,升級版的智能電視帶著操作系統(OS),駕著“云層”(cloud),滿懷服務(service),高調來襲,是炒作還是革新,智能電視能否為中國彩電行業帶來不一樣的氣息?
日系衰落中韓崛起 智能電視走向前臺
2001年,當人們還在預測CRT電視未來的時候,第一代平板電視已經悄然出現在國人的視野。
當時的中國平板電視市場,日系彩電廠商一家獨大。松下等離子、夏普液晶電視甚至于索尼、東芝電視,因當年日系彩電質量可靠,至今國內消費者家中仍然大量保有過去十年間所購買的日系彩電產品。
彼時的夏普、松下不僅牢牢掌控液晶電視面板技術,同時占據了全球絕大部分的彩電產品市場份額。
在上世紀日本經濟高潮迭起的時代,以索尼、夏普、松下為代表的日系彩電廠商在全球彩電市場一路高歌猛進,當年一度擁有二十余家彩電生產企業的美國也不得不甘拜下風,將全球彩電市場拱手相讓給了日本人。
僅僅在2005年之前,有著“液晶之父”稱號的夏普依然牢牢控制著全球彩電市場的運勢。
如果說90年代初日本經濟泡沫的幻滅致使日本步入20多年的“平成大蕭條”,那么2005年后韓國三星電子和LG的崛起,則直接將松下、夏普等日系彩電廠商拖入了退潮深淵。
久經沙場的日系彩電商怎么也不會想到,嚴控核心技術并將彩電產品外包至臺灣、韓國甚至中國大陸的舉措會給如今的日系彩電帶來毀滅性的影響。
技術頂尖,價格不給力,日系彩電品牌已然走下往日的神壇,成為市場競爭的犧牲品。
當松下、索尼、夏普三家去年總計虧損1.6萬億日元的財報傳來時,有日本媒體即評論道:“日系彩電廠商一直沉迷于技術研發而沒有注意到中韓競爭對手的價格戰攻勢,日本企業引以為自豪的高精尖技術恰恰是日系彩電廠商失去世界主導的重要因素。”
據了解,自2005年韓國三星電子開始在全球彩電市場展露鋒芒以來,韓系彩電廠商的全球攻勢一年蓋過一年。
依靠早年給日系彩電“打工”的經歷,三星在不斷的積累中成功實現彩電事業“逆襲”。不僅在彩電產品銷售方面,在日系傳統占據核心的液晶電視面板領域,三星和LG兩大巨頭在短短的7年之間,同樣顯現出了難以置信的成長。
由CRT電視成功開荒至平板電視的日系彩電廠商僅僅享受了約4年的光景便被韓國以及后起中國彩電企業所超越,液晶電視的更新換代在這其中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
作為全球最大的消費市場,中國市場的潛力向來是全球各大彩電企業覬覦的肥肉。早年以10年為一個周期的彩電產品更新換代,不僅讓日系在中國吸金超過20多年,也讓韓國三星、LG等液晶電視新秀在中國風光了近7年的時間。
然而從2001年至2012年,整好度過了全球平板電視發展10年時光的中國消費者,才剛剛迎來平板電視的更新換代高峰。
根據今年5月份一份全球電視機市場產品更新換代周期報告顯示,全球電視機的換代已從8.4年下降至6.9元,在新興國家市場平板電視仍將是主要的更新換代產品。
就是在這樣一個中國彩電市場歷史的關口,2012年“智能電視”以其獨立的姿態大規模走上中國液晶電視市場前臺。這距離高調推廣智能電視產品的2011年CES消費電子展,也才僅僅過去了1年的時間。
有“頭腦”實“笨拙” 智能電視口號大體驗差
擁有智能化的操作系統(OS)被譽為是智能電視與普通液晶電視、互聯網電視的最大區別。能像iphone5一樣自主下載APP應用,能做到聲音控制、手勢控制,能做到人機交互和創新的用戶界面,智能電視概念的一經推出,著實吸引了不少消費者的目光。
然而有調查顯示,消費者對于智能電視的態度卻呈現“圍觀者多,購買者少”的現象。“人機交互不順暢”、“價比天高”、“內容奇缺,應用粗制濫造”等等用戶使用評語頻現各大媒體、網絡。
“目前整個智能電視的生態鏈,還遠遠沒有智能手機成熟。”一位智能產品應用軟件開發人士表示,“常見模式是彩電廠商建立自己的應用平臺,拿下載分成、廣告分成等方式激勵開發者,但目前智能電視應用的下載量很小,所謂的分成實質上是“水中月、霧中花”。
沒有充足的開發來源,內容不足、粗糙,對于擁有潛在購買力的智能電視消費者來說,智能電視廠商所提供的定制化內容與應用功能服務能不能滿足消費者的實際需求,并不明朗。
事實上,盡管智能電視產品擁有自主的操作系統,但智能電視在實際操作的過程中能不能做到與智能手機、個人電腦一樣,以更為便利和舒適化的操作形式來使用?這對于國產智能電視廠商來說,仍然是一個巨大的挑戰。
目前看來,智能電視產品陷入了兩難的處境,內容與服務上拼不過個人電腦,操作便利上拼不過智能手機。
海信相關負責人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曾表示,目前智能電視的接通率仍偏低,平均激活率約27.5%,月活躍率僅為12.1%。
不容回避的現狀是,夜間時段智能電視幾乎被其他電視屏幕分流殆盡,缺乏內容和應用讓智能電視用戶淪為孤獨的“看客”。
作為客廳的“主人”,智能電視如何擺脫與傳統液晶電視流于“同質化”?對于已經擁有了“頭腦”的智能電視來說,市場消費者或許更期待其能以不一樣的使用形態呈現在客廳,而并不僅僅是放大版的個人電腦或僅僅是升級版有腦子的“互聯網電視”。
僅以聯想集團推出的K系列智能電視為例,該智能電視內置語音搜索功能存在很大不足,搜索效果不理想或用時過長均顯現出智能電視產品的不成熟。
在智能電視運行語音搜索功能時,不但需要全網尋找標簽,更需要積累極其龐大的數據庫信息,彩電廠商實際上并未將自身智能電視產品的不足之處明確地傳達到消費者,這也是導致消費者在購買智能電視之后大呼上當不滿的原因之一。
智能電視“隱形成本”大 消費者難“知情”
在未來國內彩電更新換代高潮背景下,智能電視產品需要面臨更多的帶寬成本問題。相比于被動接收的數字信號電視,智能電視接收更為自主,選擇性更強,收費也更高。
然而,在消費者購買了智能電視后,隨之而來的帶寬成本以及帶寬速度問題,在國內各大智能電視生產廠商的宣傳中,極少提及。
更少提及的還有與智能電視相關應用配套的外設設備成本。包括TCL、康佳、創維等國內幾家主要智能電視廠商旗下的智能電視產品均涵蓋了諸如云控制、云游戲、云健康等不同概念服務。
但實際上,諸如電視測量體重,家庭游戲等服務均需要額外的控制設備來實現,即消費者在購買一臺智能電視產品后,若要完全享受相關應用服務,還須自費購置外設設備,成本在無形中大幅攀升。
賣產品還是賣服務? 國產彩電面臨抉擇
經歷了近2年的潛行,從非智能時代到智能時代,智能電視為國產彩電的發展帶來一些機遇,但實際銷售情況并不理想,消費者拒絕買賬,智能電視市場影響十分有限。
除了潛在消費者“不感冒”,對于已經擁有了國產智能電視的消費者來說,如何提升這些用戶的體驗效果?怎樣拉高智能電視用戶的好評率?這成為2013年國產彩電廠商需要面臨的共同難題。
2005年前的日系彩電生產商,依靠多年的核心技術統治全球CRT和LCD彩電市場20多年,2005年后的韓國三星電子和LG電子憑借犀利的價格攻勢和緊追趕上的技術水平將日系彩電擠下神壇。
前事不忘,后事之師,未來的中國彩電企業在攀登電視巔峰的道路上是繼續依靠電視產品本身來爭奪領袖地位還是仿效蘋果公司,借助新生的智能電視生態鏈,靠銷售應用與服務來實現自身崛起,這將是創造下一個彩電歷史時代的新“抉擇”。
價格面議
[查看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