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數字視聽網訊】“OLED電視在今年各種消費電子展上都放一炮,但沒有引來預期的銷售戰。”近日,廣州本地賣場人士表示,迄今OLED(有機發光二極管)電視未進入賣場銷售。這意味著,此前稱將于10月上市的OLED電視爽約了。同時,被視為彩電下一代顯示技術的更替,也未能揭開序幕。據了解,除了經濟不景氣原因外,OLED電視的技術難題沒有最終完美解決,因此延緩了上市時間。這對于消費者而言,未嘗不是一件好事——廠商若頻推OLED,勢必擠壓LED液晶電視空間,讓用戶成為“小白鼠”。
賣場:4K電視“PK”OLED電視成空
3D電視、智能電視、云電視、4K電視(屏幕分辨率為3840×2160的超高清電視),獨獨不見OLED電視。10月過完,筆者走訪廣州家電連鎖賣場時發現,與4K電視一起閃耀柏林國際消費電子展的OLED電視并未現身。此前,筆者獲悉這一采用“下一代平板顯示技術”的電視會于10月上市。
在體育西商圈的蘇寧、國美賣場,筆者詢問多名彩電銷售人員,有人表示沒有聽說過該類電視。而有銷售人員則干脆將LED液晶電視當做OLED電視向筆者推售。“要顯示效果更好,可以選擇4K電視,要上網可以選擇智能電視。”海信和TCL的銷售員表示。即便在三星和LG銷售區,工作人員也透露,并沒有得到銷售OLED電視的任何通知。這兩家韓國廠商是OLED電視的主要推手,此前已經展出55英寸的OLED電視。
據悉,由于OLED電視具有超輕薄、柔性顯示、速度快、畫質優等特點,被坊間熱議,并被視為提升用戶體驗,提振彩電市場的一大利器。4K電視則以更大的可視角度、更強的視覺沖擊,以及解決了大屏幕電視細節遺失、無法真實還原的問題,得到廠商的力捧。同時,由于其與4K電視同時在柏林亮相,亦被消費者看好,在賣場“打擂臺”。但是,進入11月份,OLED電視在賣場依然沒有蹤跡。
技術:難題待解量產仍未實現
“2012年將是OLED電視元年。”在年初的美國CES上,OLED電視展出后即被看好。而三星、LG這對韓國競爭對手,則以此吸引了全球的目光。然而,據市場調研機構Display Search分析,實際上三星、LG到現在為止都沒有解決55英寸OLED電視量產問題。
據韓國媒體稱,“三星、LG最近已經取消了在今年內大規模生產55英寸OLED電視的計劃”。消息稱,三星和LG暫時計劃銷售倫敦奧運會期間推出的OLED電視,而55英寸OLED電視量產可能要推遲到明年。Display Search還調整了對OLED電視的短期預測,預計2012年其出貨量僅為500臺,2013年為5萬臺,2016年通過大批量生產有望增長至900萬臺。
相比之下,4K電視銷量則較為樂觀:2012年4K電視出貨量為4000多臺,預計2013年將增至15.4萬臺,2016年約500萬臺,增長大多發生在50英寸及更大尺寸的產品上。
分析人士瓦拉德·薩沃夫(Vlad Savov)則認為OLED技術本身存在問題,OLED面板發光的過程可以認為是一種可控的自殺:電流通過時像素會點亮,為了顯示清晰的圖像而燃燒自己。即使沒有在專心致志地看節目,許多人也會開著電視機。OLED不能適應長時間開機可能是廠商遲遲不推出OLED電視機的原因。“OLED電視圖像質量在開始時不是問題,問題是能在多長時間內維持高水平的圖像質量。”一位不愿具名的彩電廠商人士表示,質量和壽命的難題目前仍無完美答案。
與技術難題相比,高價格則似乎容易解決。面板商LGD人士透露,OLED電視滲透率在2015年將達到13%~26%,屆時其價格將下降20%~30%。
消費:用戶避免成為“小白鼠”
采訪中,彩電廠商人士認為,技術難題未解、良品率低、價格高以及難量產等阻擋了OLED上市的步伐。相反,4K電視則因為上游屏幕供應穩定,性能可靠,將獲得更多廠商青睞。另一方面,LCD面板技術也并非停滯不前,仍然在不斷改進。因此,OLED取代LCD的預言,彩電技術之間的更替,為時尚早。
筆者獲悉,國內彩電廠商人士亦普遍認為,OLED電視成熟并走向市場,需要短則兩三年,長則八年。TCL董事長李東生就表示,在這一時間內,LCD液晶電視依然會是市場的主導者。
“這反而可以避免讓用戶成為OLED電視的試驗‘小白鼠’。”家電觀察人士陸刃波表示,如同當年LED液晶電視剛上市之初,由于面板技術穩定,黑屏、白屏以及漏光等問題困擾了許多新潮用戶。而約5年使用壽命、屏幕維修成本高昂等,導致第一批LED液晶電視消費者忍受了痛苦的體驗。
11月2日,LG Cinema不閃式3D電視(LM系列)在香港集體“死機”,影響數萬用戶無法正?措娨,即再次敲響警鐘。陸刃波認為,在彩電市場低迷的環境下,彩電廠商熱衷于推新技術、新功能,借此抵消價格不斷下滑的劣勢維持利潤。然而,忙中出錯,“穩定性差”最終讓消費者“買單”。因此,消費者若不是追趕潮流,大可不必對OLED電視翹首以盼。
價格面議
[查看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