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數字視聽網訊】小米放出進軍智能電視(或機頂盒)的消息,讓智能電視這個話題再次進入了IT媒體的視野。要說這個領域在IT和互聯網圈子里一直屬于邊緣地帶,遠沒有做手機和應用的風光,而且大家聽得比較多的Google tv/Apple tv/聯想tv在國內都處于半死不活的狀態,偶爾升級了才出來冒個泡。
但全球范圍內,OTT智能電視并不乏運營成功的企業和產品,比較典型的有美國的Netflix和Roku。Netflix只做軟件平臺,靠移植到其他的硬件設備上(如XBOX,PS3,ROKU等)來提供服務。Netflix成功的關鍵,除了多平臺的統一體驗之外,更重要的是它整合了大量的影片資源。Netflix前身是一家DVD租賃公司,在與好萊塢等內容提供商的合作方面有悠久的歷史。而ROKU雖然看起來是一個做智能機頂盒的公司,其實硬件也是找臺灣人代工的。ROKU的賣點,就是它內置的海量內容和應用。比如ROKU用戶可以通過Netflix看電影,通過Pandora聽音樂,還有Hulu,HBO,AMAZON等多個應用,可以說集成了大量的內容資源,而最低售價僅49美金。Roku成功的把自己打造成一個內容提供商的銷售通路。
回過頭來看國內智能電視企業的出身。大致有四類:
1)電視機廠。依靠電視機的銷售渠道和之前積累的品牌推廣智能電視,直接在電視機里集成一塊智能主板,多為Android系統。
2)高清播放機廠。將傳統的高清播放機進一步演進為具備聯網功能,可以播放網絡視頻的智能機頂盒。利用已有的賣場渠道、網絡渠道,仍然以播放器的名義銷售。這類企業有美如畫、迪優美特等。
3)視頻網站。典型的有樂視,自己推出了LeTV和樂視機頂盒,綁定自家的內容。另外像騰訊視頻,采用合作的方式與TCL推出的冰激凌智能屏。
4)山寨小廠。利用Android平板電腦或者是高端機頂盒的解決方案,山寨界推出了大量的智能機頂盒,良莠不齊,最低售價也就人民幣200左右。
在國內做智能電視,要解決牌照、渠道和內容三個問題。
牌照問題。廣電總局2011年18號文有明確規定,首先智能電視不能涉及直播的業務。第二智能電視上的視頻播出平臺必須有牌照(只有8張牌照,包括CNTV/百視通/華數...)。但是由于電視機、高清播放機的制造和銷售渠道都不在廣電總局管轄范圍內,因此出現了很多打擦邊球的現象。處于半失控狀態。樂視網在被總局敲打過多次以后,最終是掛了CNTV的牌照才敢光明正大的賣機頂盒。小米打算怎么做?要想沒有政策風險,就得交買路錢。
渠道問題。拋開有線電視網這個渠道,智能電視設備想要進入千家萬戶,只有利用家電賣場、電子賣場、網絡銷售這幾種方式。前兩者是電視機廠家和播放器廠家所擅長的,而后者是“雷布斯”信心滿滿的地盤。
內容問題。這其實是最大的問題。要想取得成功,必須集成豐富的內容資源。小米可能會利用多看的視頻資源,直接鏈接到幾個視頻網站。
這里面就涉及到一個利益分配的問題。先不說多看電視是否存在盜鏈的情況,即使這些視頻都是有授權的,視頻網站的利益如何體現?如果是收費視頻,大家需要談一個分成的模式;如果是免費的視頻,那是否也要先播45秒的廣告?總之,內容不在小米手里,商業上的拓展與合作就非常重要了。這也是做電視與做手機不同的地方。當然小米可以說我就做一個裸機,讓用戶自己去找第三方的應用。問題在于目前適用于電視屏幕+遙控器操作的應用還非常稀少,這種模式未必走得通。
相對于已經蓬勃發展的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電視屏幕仍然是一塊尚待發掘的金礦。不管是內容的展現方式,還是人機交互的體驗(遙控器),都還沒有找到令人眼前一亮的解決方案。究其原因還是電視屏幕背后的產業鏈更為成熟,改造起來難度自然更大。無論小米的策略如何,成敗與否,都將是一次有益的嘗試。
價格面議
[查看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