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數字視聽網訊】與康寧合資制造玻璃基板、有半導體、有OLED設備、有顯示器、有模組、有彩電整機、有叫得響的自有品牌,三星的全產業鏈模式正顯示其獨特優勢。在全球面板業深陷虧損泥潭的大環境下,三星面板2012年二季度以凈利潤6.75億元的業績一枝獨秀。
鴻海集團董事長郭臺銘今年通過入股夏普,掌控夏普面板線,亦有模仿三星全產業鏈模式的意味。聯系郭臺銘此前聯手萬德隆試水超市,鴻海甚而有將面板的全產業鏈延展至渠道領域的企圖。
全產業鏈
“中國能否再造一個三星模式?”這不光是維信諾公司副總裁吳延德的思考,也是本土面板企業共同的探索。
縱觀國內主要面板企業,目前涵蓋四種模式:京東方涵蓋4.5代線、5代線、6代線、8.5代線以及一條5.5代AMOLED線,京東方副總裁張宇謂之“集團作戰”;華星光電有TCL彩電做出?冢瑢儆上掠蜗蛏嫌萎a業鏈延伸;中電熊貓走的是資源整合路徑,整合夏普的技術及熊貓和冠捷的整機產能;維信諾以技術為核心,直奔OLED。
這四種模式各有優勢,也各自面臨挑戰。
國內面板研究機構群智咨詢研究總監李亞琴認為,“京東方擁有以本地人才為主的國際化團隊;產品線布局較為完整,擁有明顯的規模效應,且在硬屏等新技術上已有突破,具有較強的打陣地戰優勢。”接下來需要京東方努力的是集結下游整機廠商客戶,在技術上盡快縮短學習曲線,“OLED也許是個新機會。”
“團隊”也是吳延德在接受采訪時強調的核心競爭力,“我們的核心技術團隊完全自己培養,理念統一,跟企業一同成長,高度穩定。團隊擴充時,基本是拾遺補缺。引進外援時,融合的問題放在第一位。”
這家由清華液晶顯示課題組演化發展而來并將產學研相結合的面板企業,在團隊及技術上特點鮮明,也有PMOLED產線成功在前,但在大尺寸SAMOLED產線上馬后,產業化運營管理水平、商業模式創新以及對全產業鏈光電產業集團發展需要的資本平臺探索都將考驗維信諾團隊的智慧。
至于華星光電,其與三星蘇州面板線相互持股,已表明其對未來風險的預先防范。明顯的TCL品牌痕跡也許會影響未來本土彩電整機廠家與之合作,但有跡象表明,華星電子正在努力克服這一劣勢。
相比較而言,業內認為,位于南京的中電熊貓稍顯單薄,旗下只有一條6代線,新品推出速度較慢,客戶結構較單調。
探索新模式
“資本市場不盡完善,企業法人治理結構不夠完善,這兩點嚴重制約了本土面板企業的戰略決策及對商業模式的探索。”吳延德認為,“在中國發展全產業鏈需要品牌帶動。”
吳延德舉例,移動終端其實與OLED這種新型顯示產業密切相關,三星就是憑借獨家AMOLED走上全球手機第一的寶座,“那么,像聯想集團這樣正在實施‘四屏合一’顯示終端戰略的民族高科技企業,完全可以成為OLED戰略投資者的主體。”這對本土面板企業探索新的商業模式也大有裨益。
而“在現有機制下匍匐前進”的京東方也需要尋找新商業模式,業界猜測,打造自有品牌彩電也許是條途徑。
張宇沒有正面回答這個問題。他提出另一個觀察視角:未來彩電形態會發生大的轉變,將不再只是被動收看電視節目的機器,而是集成多種功能的家庭顯示終端,家庭中會有多個屏,與手機互聯互動。當顯示屏的功耗做到極低時,未來的電視在不開機時,就是墻上的一幅裝飾畫。
“現在本土彩電企業還有6家,未來,將只剩下3家,屆時會出現一輪面板企業與彩電廠家上下游的整合,現實環境決定,未來的這場整合將由市場決定,而非拉郎配式的結合。”張宇說。
搶奪下游客戶
就在今年7月份,群智咨詢的統計數據顯示,臺灣奇美與友達的液晶電視面板在中國大陸市占率接近5成,韓商LGD與三星市占率為3成。
李亞琴分析,這源于三星面板業務之前仗著有全球品牌,對國內客戶重視程度不如臺灣企業。但李亞琴提醒,三星原先在華已設有液晶模塊工廠,其蘇州液晶面板線開工后,將打通產業鏈,提高在國內面板市場的服務能力和競爭力。
其實,LGD與創維的戰略合作也意在拓展面板產能出?,日前,本土彩電企業創維、康佳先后推出的84吋4K2K超高清彩電新品皆由LGD提供面板,其嫡系品牌LG尚無同類整機新品推出,一方面說明LG市場反應速度落后,另一側面也反應面板供應商LGD對中國本土客戶的重視和迎合。
此外,奇美對海信提供技術支持,友達分別與長虹、海爾合資建模組廠,都是對下游客戶的爭取和維護。
一場搶奪下游客戶的競爭開始了。
價格面議
[查看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