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數字視聽網訊】從上世紀80年代初我國開始陸續引進TN-LCD生產線到現在,我國平板顯示產業從無到有,如今已經形成了TN-LCD生產線約30條、STN-LCD生產線約77條、CSTN生產線約12條、TFT生產線約20條,共計約139條生產線的規模產業。尤其是在目前全球主流的TFT-LCD領域,盡管我國發力較晚,但后發優勢明顯。經過近10年的發展,特別是近年來在政府和企業的協同攻堅下,中國大陸已于去年超越日本成為全球第三大TFT-LCD生產地,全球平板顯示產業正因為中國大陸的崛起而由原來的“三足鼎立”向“三國四地”(韓國、日本、中國臺灣和大陸地區)轉變。
從2003年京東方成功地以杠桿收購方式兼并韓國現代顯示株式會社(HYDIS)液晶面板生產線開始,中國大陸大規模介入TFT-LCD領域。2005年,京東方、上廣電、龍騰光電、深超光電等五代線相繼量產;2007年,“十一五”規劃明確PFD為發展重點;2009年,《電子信息產業調整和振興規劃》全面啟動,實施出臺了發展顯示產業的10多項政策措施,此后,天馬和京東方的3條4.5代線,京東方的6代線和8.5代線等獲批開工;2010年,國家工藝技術實驗室投入使用,京東方合肥6代線量產,華星8.5代線開工,三星、LG8.5代線項目獲批;2011年,南京中電熊貓6代線量產,京東方和華星8.5代線分別量產,三星7.5代線開工,友達光電在昆山的8.5代線開工……短短10年,我國已建成或正在建設的有20條TFT-LCD生產線,到2014年全部建成并投產后,其實際產能將達到4610.91萬平方米,約占2014年世界產能(1.56億平方米)的29.56%。
高世代液晶面板生產線的建設和投產帶動了上下游產業鏈的基本形成,也培養了人才鍛煉了隊伍。目前,我國基本上已經掌握包括建線技術、工藝技術、制造技術在內的全套TFT-LCD技術,并在核心技術上取得突破?梢哉f,我國已順利越過平板顯示“屏”障,正在扭轉長期以來“缺芯少屏”的局面。作為戰略性新興產業,平板顯示產業的發展對我國電子信息產業而言意義重大。
第一,以液晶面板為代表的平板顯示器件是電視、電腦和手機等顯示終端的核心部件,在終端升級換代頻繁的趨勢下,平板顯示產業的發展,對于解決我國電子信息產業升級、促進本土整機企業的轉型與技術進步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2011年,我國生產彩電1.2億臺、手機11.32億部、計算機3.2億臺、筆記本2.4億臺、顯示器1.2億臺,分別占全球出貨量比重的48.8%、70.6%、90.6%、80%、67.8,均名列世界第一。這些終端都需要屏。換句話說,掌握了屏這一重要器件,就進一步掌握了對產品的話語權。
第二,隨著國內面板企業在高世代線的突破,強大的市場需求帶動了對上游材料和設備的需求,推動了玻璃基板、液晶材料、背光源組件、IC等材料及設備的國產化進程,對促進我國電子信息產業基礎器件、材料和裝備技術進步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彩虹、東旭的玻璃基板,樂凱、僑業的偏光片,萬潤、瑞聯的液晶,華大、格蘭士的驅動IC……在幾乎從零起步的基礎上,平板顯示產業材料國產化配套率提升至31%,裝備國產化率提升到15%左右。未來5年,平板顯示產業的裝備國產化率有望達到30%以上。
第三,中國平板顯示產業發展堅持自主創新,敢于打破行業壟斷,使我國廣大消費者直接受益。早期進入平板顯示行業的海外廠商憑借壟斷地位,使得市場上的液晶面板顯示屏的價格居高不下。以京東方、華星光電等為代表的企業堅持自主創新,在高世代線建設、關鍵技術、人才培養、配套建設等領域不斷突破,打破了海外巨頭的價格壟斷。中國大陸本土IT企業、彩電企業等下游相關企業在面板采購中逐漸擺脫受制于人的被動局面,議價能力大大提升,使國內廣大消費者能得到性價比更好的產品與服務。
第四,平板顯示產業是拉動經濟發展的引擎,促進了我國經濟和社會全面發展。在產業集群及區域經濟拉動方面,平板顯示產業具有極其顯著的投資與產業拉動效應,可產生良好的經濟和社會效益,其拉動效應在電子信息產業中名列前茅。以京東方8.5代線為例,吸引國際知名企業康寧、住友化學等上游企業,冠捷科技等下游企業入駐北京亦莊數字電視產業園,拉動投資額達650億元,年產值可達1000億元。到產業園完全成型,北京市將成為高清數字電視機的全球制造中心之一,由此將提供超過2萬個就業機會,年上繳稅金逾40億元。單個的面板企業或許會面臨虧損,但從整體經濟看,平板顯示產業所帶動的效果明顯,這也是近幾年全國各地熱衷這一產業的主要原因。
顯示“屏”障十年越,中國平板顯示產業已經完成了“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的跨越式發展,在“從弱變強”的道路上,讓我們期待更多精彩!
價格面議
[查看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