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數字視聽網訊】捷孚凱調查機構數據顯示,2011年中國彩電銷量前八強中,本土品牌占據了前五席,市場份額逼近60%,預計2012年有望進一步上升至65%。業內專家認為,這得益于本土品牌力推的智能電視。不過要想獲得消費者的持續追捧,還需要企業研究消費者習慣,挖掘消費者需求,用創新打破消費者審美疲勞。
據工業和信息化部數據顯示,國內彩電產業上半年出現量價齊跌態勢,銷售額降幅接近20%。但是,同一市場上中外品牌呈現了不同的發展趨勢:夏普第一財季運營虧損高達941億日元,正考慮大規模裁員;索尼2012財年第一季度凈虧損246億日元,并擬將本財年電視銷量預期從1750萬臺調低到1550萬臺。但本土品牌中,TCL多媒體兩次上調全年出貨目標,上調到1520萬臺。數據顯示,TCL集團2012年1—6月份實現液晶電視 (包括商用顯示器)銷量661.6萬臺,同比增長60.6%;國內市場增幅32.1%,海外市場增幅108.4%。此外,創維集團2012年上半年液晶電視出貨量較2011年上半年小幅上漲6.85%,海信上半年公司主營業務電視機銷售收入為90.35億元,營收比上年同期增長0.17%。
業內人士認為,日系彩電集體衰落,與機制僵化、轉型遲緩有關。比如,本土品牌早在2009年即推出智能電視,而日系品牌直至今年年初才推出類似產品。奧維咨詢相關調查顯示,智能電視自上市以來,新技術、新概念層出不窮,大有趕超其他智能終端之勢。2012年,國內中高端彩電市場“智能+3D+超窄邊”趨勢明顯,其中智能電視的市場占比增長迅速。
但相關調查也顯示,對今年推出的語音識別、手勢識別等新功能,消費者的反響還不如老功能熱烈,仿佛是興奮點過后的審美疲勞。奧維咨詢調查發現,消費者認為語音識別、手勢識別有吸引力的都只占到20%左右,而消費者認為智能應用有吸引力的占74%。
此外,智能電視推出后功能不斷豐富,賣場導購向用戶推薦產品時也大多以功能的“多”、“全”為訴求。但很多用戶在聽了導購的介紹之后,唯一的感受就是一個字“暈”。在記者調查過程中有消費者反映:“我就想買個電視能用來看網上視頻,但導購卻給我介紹了半天游戲、教育什么的,可這些我根本用不上,到最后講得我一頭霧水,也不知道他家跟其他品牌有什么區別。”
奧維咨詢分析師黃巍認為,要打破目前的尷尬局面,彩電企業必須在產品、銷售、宣傳等方面注重挖掘消費者需求,研究消費者的使用場景和使用習慣,并在銷售終端這一最重要的平臺上尋求突破和創新。
國際電工委員會智能電視國際標準工作組組長、中國電子技術標準化研究院范科峰認為,目前造成我國很多消費者感覺智能電視不“智能”的原因,一方面是智能電視的應用技術沒有完全實現,比如智能計算、智能感知、智能容錯、智能控制等智能化技術在電視上的應用沒有很好實現,產學研用標沒有很好結合,大量的研發和產業化工作還需推進;另一方面是用戶體驗模式沒有成熟,智能電視的屬性是電視,不能脫離電視的應用習慣,不能是一般計算機的應用模式。所以,應該不斷優化智能技術,并緊密結合消費者的使用習慣,應該更具人性化,開發以人為本的應用模式。
價格面議
[查看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