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數字視聽網訊】智能電視,或者說電視、彩電的未來到底是什么樣子?
能夠回答著個問題的根本因素應該是消費者,而不是技術;應該是人的因素,而不是物的因素。因為,人類創造或者利用任何技術的目的,不外乎是為自己服務,是為了讓自己的生活更便捷。
以現有的智能計算機技術而言,在PC電腦上已經形成了非常強大的應用組合。站在智能電視市場門檻之前,再說“技術上”的問題,已經顯得落伍。事實上,現 在人們談論更多的不是“技術不足”,而是“技術過剩”——我們擁有如此強大的通信、計算、繪圖甚至人機交互技術,用這些技術我們到底能過做什么,除了目前 已知的應用之外,這些技術還能帶給我們怎樣的不同感受。
同樣屬于IT技術的智能電視,也面臨同樣的問題;面臨技術過剩帶來的產品開發從“面向技術”到“面向人性”的轉變。但是,從現在彩電企業的普遍做法來看,這些企業還沒有做好迎接這一轉變的準備。
例如,消費者都需要對自己的產品(包括即將購買的產品)擁有更充分的了解。然而,在彩電市場上卻可以看到眾多的被隱藏的內幕。一臺彩電的重點介紹全部在 于他的優點,參數說明集中在顯示面板和接口上,嚴重忽略信號處理器、計算處理器、繪圖芯片……這類隱藏在機身內部的關鍵技術部件的性能。很長時期以來,消 費者判斷一臺電視信號處理器強大與否的標準主要是兩個:看到的效果、以及產品的價格——廠商針對性的介紹,并明確說明產品任一處理器的性能水平的案例幾乎 沒有。
再例如,彩電企業很少嚴格的向消費者指出自己產品的壽命:市場上常見的那個幾萬小時的標稱,只不過是背光源在保持較理想亮度效果下的可應用時間。而一臺電視機包括機殼、半導體芯片、電容等獨立電子器件構成的電路板、顯示屏等多個組成部分:如此復雜的彩電產品的安全使用周期到底是多久呢?現在沒有廠商愿意給消費者明確的說明。
如果在回到“智能電視”這個主題上,則可以發現更為不“人性化”的諸多特點。產品設計非常單一、不同品牌產品功能雷同、沒有適合于智能電視的專屬外設同步研發和銷售、銷售人員很少能指導并解決消費者應用中的諸多問題、缺乏有效的遠程在線客戶幫 助系統等等……似乎彩電企業對“智能”二字的認識是“只與產品和技術有關”。
“技術過剩”,這是智能電視時代彩電企業真正要面臨的“技術性問題”。這個問題的求解不僅僅在于追求更高的技術 標準,更在于如何理解技術與應用的關系,如何理解產品與消費者的關系。技術過剩,這意味著彩電企業應該從盡可能開發更高技術的產品,轉向為消費者提供最正 確的產品;消費者的購買習慣也應該從盡量追求先進產品轉變成追求“最適合自己”的產品。
綜上所述,智能電視市場的發展、智能電視的形態 演化還存在著很多未知數!但是,解決這些問題的關鍵已經不在于“技術如何進步”,而在于選擇適合的技術為適合的人群制造出正確的產品。過渡的關心智能電視的普及速度,反而會使整個產業被“智能硬件綁架”,失去對“智能”的真確的理解——這種真確的理解不應該是“硬件性能多高、軟件應用多全”,而應該是“更 靈活的適合不同消費者的需求”:智能=靈活,而非刻板的性能指標的提升。
價格面議
[查看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