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數字視聽網訊】這一幕像極了2003年,彼時,有一撥IT大佬進軍電視領域,大如惠普、戴爾,也有臺灣的宏基和明基,而諸如清華同方、神舟這樣的本土公司也摻和進來。后來……但其實并沒有后來,一眾廠商灰溜溜地走了。
于是,當聯想重提智能電視時,很多業內專家都擺出了此前那些失敗的例子來驗證這條路徑的荒謬性。尤其是當楊元慶多次表示,智能電視只不過是一個大號的PC而已。
這甚至惹怒了電視產業那個舊有的圈子。要知道,亦如PC,電視也是一個集中度很高的行業,而且看上去比PC熱鬧多了,從背投、等離子,到如今的OLED和3D,這是一個技術更新換代非常迅速的領域。
而如今,智能電視的到來使得它們不得不面對一個現實:雖然控制著整個產業鏈幾近八成的成本構成,但最終有可能掙錢的卻是那剩下的百分之十多。因為在智能終端時代,所有的硬件銷售都不會是一錘子買賣,它們的商業模式會瞬間轉向售后經營。如何利用內容和服務資源,去持續地經營用戶,這顯然比賣一臺電視要難得多。
我們甚至可以從夏普、索尼的巨虧來預見,傳統電視廠商的頹勢甚至會更失控。這絕不是危言聳聽,因為目前智能電視的價格還遠遠夠不上主流,價格如果降下來,受損失的自然是占著成本大頭的傳統廠商。
這也是為什么聯想能夠進來的主要原因。楊元慶說智能電視像PC,乍聽上去不太靠譜,但仔細琢磨后,不無道理。從蓋茨1999年來中國布道“維納斯計劃”到現在,電視反而是智能化程度最低的,這期間甚至出現了平板電腦和超級本這樣的新生智能終端,更不需提手機和PC的發展狀況。
因此,聯想在CES上展示的第一款搭載Android4.0的智能電視就足以震驚整個行業,但實際上,除了面板,它的硬件配置甚至不如一款雙核手機,更不要提那可憐的應用數。
這是為什么?也許更深層次的原因來自于產業鏈和用戶需求的脫節。智能電視是聯想PC+戰略里很重要的一環,而且和蘋果、Google的路徑驚人得相似,它們都是從手機,過渡到平板電腦,最后才是智能電視。
智能電視是最難做的,但也是最好做的。難做在整個產業鏈條并不那么平臺化,大部分的資源都匯集在了上游,而下游則一片空白;好做在這里有非常固定的分辨率和屏幕尺寸、受眾單一且需求雷同,而且它已經擁有了最成熟的廣告市場。
可以預見到,未來的產品形態將隨著互聯互通而變得越來越模糊,場景化會成為區分產品的重要標準。而電視就是一個場景化非常明確的產品,它甚至會成為家庭場景的控制中心。聯想把智能電視和手機、平板電腦同放在一個MIDH里,已經足夠說明問題。
但我們現在的困惑就在于無法準確地判斷這個場景下的用戶需求究竟是什么。當然不會僅僅是上網,那么多“偽智能電視”已經證明了如果僅僅是把它當做一個PC屏幕的話,只會讓這個產品越來越沒價值。從這個角度來看,聯想智能電視的價值就體現在,它的確是在按照PC的邏輯去探究潛在的用戶需求,但對整條產業鏈的破壞性并沒有那么大。
毫無疑問,智能電視會重新定義那個遲暮的電視行業,但這需要時間。大到產業鏈的分工,小到遙控器的設計,都會是顛覆性的。
但對于像聯想這樣的進入者而言,它大可不用擔心互聯網的玩法會失效,做一些實際的事吧。能不能利用電視的屏幕優勢,把視頻聊天做到連對方毛細孔都看得到;滿屏滿谷的高清電影和視頻,絕對得想看就看,再也不用輾轉多個BT論壇,灌水跪求種子;媽媽練舞、兒子打球、老公的魔獸練級、老婆的在線瑜伽、老爺子還能抓住20年未見的老同學來局象棋……這些都是互聯網上再普通不過的應用,但如果能完美地嫁接到電視上(請注意,絕不是復制),是不是都比那些難搞的“X代屏”有價值?
價格面議
[查看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