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全國大概有三十余家院校設置有舞臺美術專業(港澳不計)。舞美專業就學人數最多的學校是中央戲劇學院、上海戲劇學院和中國戲曲學院,這三所院校(包括部分設舞美系的藝術職業高校,統稱“傳統舞美院校”)的舞美教學以系為單位,下設專業組成舞臺美術系統的各要素,包括俗稱的燈服道效化,是舞美專業綜合性的人才培養院校。這三所院?傆嬅磕甑漠厴I人數在一百五十人左右(含碩士畢業生,含高職)。其余院校(統稱“附屬舞美院校”)的舞美專業多附屬在藝術學院的設計系,以專業為單位,是以響應市場需求為目的開辟的舞美系統內的某具體專業方向。這類學校每所學校每年的畢業人數平均在二十人左右,總計六百余人。
傳統舞美院校的舞美專業的開設是建立在演出藝術的基礎上的,它和舞臺美術在演出藝術中的位置一樣,傳統舞美院校實際上就是一個劇團,每一個系就是劇團里的每一個創作部門。這樣一個針對性極強的特點為舞美系的學生對未來的就業給出了大致的框架,就是定位于劇院團舞臺美術部門的人才培養。
附屬舞美院校的舞美專業開設比較晚,教學傳統積淀不如傳統舞美院校,但是因為它的開設以迎合市場需求為目的,它的教學模式在響應市場動向方面是很強的。一個最明顯的特點就是傳統舞美院校重視基礎的培養,強調戲劇性的內涵熏陶,在各種空間練習、構成練習、材料練習、觀察生活練習、解讀劇本等方面打好基本功,以更好的服務演出藝術,而附屬舞美院校更在乎所學課程的實用性,什么課程有利于工作中發揮直接效能它便有存在的理由,例如傳統舞美院校忽視的電腦制圖課程在這類院校教學中就得到了發揮空間,因為它是最直觀的工作環節的體現。
傳統舞美院校和附屬舞美院校的畢業生是演藝視覺領域的主流,在演藝視覺領域內的具體方向上略有差別。傳統舞美院校的舞美專業因為其成立的歷史條件,注定偏重于戲劇舞臺的創作。附屬舞美院校的舞美專業不具備演出藝術的環境條件,它們不可能像傳統舞美院校有豐富的演劇資源,這對學生從事演劇藝術是一個不足,但從另一個方面看,這類院校的學生對演劇的依附性也不大,他們不必受限于演劇藝術的范疇,這讓他們的著眼點更加寬闊,工作選擇更加靈活。
以前的演劇藝術多局限于話劇、歌劇、舞劇、戲曲等劇場藝術,舞臺美術的設計和制作大多來自體制內的設計師和廠家,隨著演出形式的越來越多樣化,各種無特定演出空間的演唱會、秀場、商業活動和商品展示所附帶的演出形式,開始充斥現有的演出市場。這實際上將演出的門檻降低,演出的商業性得到提高。傳統的舞美設計師和劇院團附屬舞美工廠受到沖擊。設計師從單一的傳統舞美院校畢業生發展為附屬舞美院校畢業生和其它多種藝術設計專業的畢業生,演劇藝術逐漸掙脫劇場藝術的禁錮,使得附屬舞美院校的畢業生得到了廣闊的發揮空間。
反之,傳統舞美院校畢業生最適合最向往的劇院團,一方面在體制轉換中失去了政府資金的注入,一方面負擔著臃腫的人員配置,它們的用人需求大大降低。這直接導致傳統舞美院校的畢業生在自我定位上開始變得模糊,他們接受的觀念是戲劇范疇的,難以割舍四年所受的戲劇熏陶,但是僧多粥少的現實又將他們置于一個尷尬的境地,是執著于尋找戲劇舞美創作的機會,還是灑脫地闖入“俗氣”的商業演藝中去,這是一個問題。
各種商業活動附屬的演出形式的舞臺美術,包括演唱會、晚會、商業慶典活動、各種秀場等等,統稱商業舞美,它有別于傳統的演劇舞臺美術(統稱戲劇舞美),商業舞美的獨立性更強,它只要能夠滿足活動主題的需要,就可以自行創作出視覺造型,不必和其它的部門有深入的接觸。這個特點強化了舞臺的純粹視覺表現力,淡化了演出活動的戲劇要素,為各類視覺藝術設計專業和繪畫專業的學生(統稱非舞美專業)介入演藝視覺領域創造了條件。
非舞美專業的學生雖然沒有接受過舞臺法則的教育,但是同屬視覺設計的范疇,都有著良好的藝術修養和視覺審美,他們在舞臺造型的塑造上并不吃虧,相反,正因為不受戲劇這個所謂綜合性藝術的限制,他們在視覺創作上更加大膽,反而更容易創作出一些獨創性的作品。
演出形式的多樣化創造了一些特殊的演藝視覺設計人才,即以專門打造某種特殊視覺效果的設計人才,比如多媒體視頻設計、投影技術、水幕激光設計等等。這類設計師大多不是設計專業出身,有的是計算機專業畢業,有的是產品制造等相關理工專業畢業,他們的特長在于對特殊器材的熟悉使用。商業活動定位大眾消費,更熱衷強調視覺沖擊的快感,特殊演藝器材的純視覺沖擊沖淡了舞臺造型要素的體現,舞美設計從某種程度上變成了占據主導地位的特殊演藝器材的效果設計。這類視覺設計人才憑借常年對器材的操控造就出的一定的視覺表現能力,在低門檻的商業活動和快餐式的視覺炫耀的商業活動中謀得一席之地。他們的硬傷在于藝術修養的短板無法在短期內補齊,這塊短板限制了他們在高端演藝活動中作為視覺決策者的可能。
總體而言,演藝視覺設計人才隨著演出形式的多樣化呈現出專業出身的多樣化,越來越多的視覺設計專業開始介入進來,舞美專業不再是演藝視覺藝術的獨享者,以前中戲、上戲、國戲三家獨大的舊式格局逐漸湮沒在群雄并起的舞美新勢力中。上述四類人才的不同出身也造就了他們在不同的演出類型中所持的態度和資源占據有所區分。傳統舞美院校的畢業生受困于戲劇血統的自我欣賞,難以舍棄戲劇情結,在響應演出類型的轉變上較為遲鈍,部分執著于戲劇舞美的創作,部分游離在戲劇舞美和商業舞美之間,這類人才最需要轉換固有的意識,把眼光從劇場延展到最寬泛的演藝舞臺上;附屬舞美院校畢業的學生天生是為市場需求而生,課程涉及面廣,一專多能是其特色,能快速響應多種視覺藝術領域的需求,但是此類人才對于演出藝術的忠誠度不高,介入與視覺藝術相關的交叉行業幾率比較高,他們要想在演藝視覺領域獲得成績,商業舞美是一個不錯的突破點;如果說附屬舞美院校的舞美專業開設是人為的響應市場需求,那么非舞美專業人才的介入則是演出藝術市場化的必然反應,更有其存在的必要,這類人群能夠突破障礙介入進來首先證明他們響應環境變化的能力非常強,他們的市場意識極為敏銳,他們一旦掌握一定的演藝資源,會成為商業舞美中不可忽視的一股力量,他們的不足在于對戲劇創作規律的陌生導致難以逾越戲劇舞美這一天然屏障;特殊的演藝視覺設計人才的斜刺殺出表明演藝技術在商業演出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演藝技術在國內的持續走高必然還會給這類人才更大的發揮余地。
(編輯:石頭)
價格面議
[查看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