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數字視聽網訊】夏普報出成立以來最大規模年度虧損、索尼陷入連續8年赤字泥潭、松下在連續巨虧3年的懸崖邊上掙扎……曾風光無限的日本家電企業近來在新一輪市場傾軋下呈現了“集體性塌陷”。
究竟是什么令日系家電從傲視全球的位置上跌落?這就得提到將日本家電業扯下神壇的兩只手。
一是市場之手。日本家電企業海外銷售業績普遍依靠歐美市場拉動,但金融危機之后歐美經濟滿目瘡痍,日系家電由此遭遇了海外市場急劇萎縮的寒流。更要命的是,由于日本的持續升值,日本家電產品的出口成本不斷抬高,原先通過技術擴散而形成的競爭優勢不復存在;不僅如此,由于國內“3·11”大地震的影響和去年年末泰國發生百年一遇的洪澇災害,日本家電企業的產業供應鏈被打斷,在不得不尋求替代供應品的同時,日本家電產品的物流成本進一步提高,企業的利潤由此得到了殘酷的壓縮。
競爭環境的日趨激烈也加速了“日本家電神話”破滅的速度。近幾年,日系家電在全球家電市場上遭遇到了韓國家電企業的強大阻擊與挑戰,中低端產品市場則受到了具有強大制造業成本優勢的中國大陸和臺灣等競爭對手的威脅。
除此之外,日本政府的產業政策環境支撐力度也相當缺乏。僧多粥少的背景下,日本政府能夠給予企業的支持有限,使得日本企業沒有能力大規模投資上馬液晶面板生產線。
二是技術模式之手。日本家電企業有在技術上保守及管理模式固化的特點�?梢哉f,正是由于長期奔跑在全球家電技術的前列,日系家電形成了一種傲視對手的王者思維,以致低估其他國家家電企業技術開發能力,在發展中逐漸喪失了技術壓迫和持續跟進能力。
另外,技術態度上日漸趨于保守的同時,日本家電企業游離于全球產業分工之外的組織管理模式也為自己構造了不進則退的力量。不同于世界知名企業對全球化供應鏈管理模式的追求,日本家電企業一直堅持垂直內包模式,即將從核心零部件的設計、制造、最終產品組裝的供應鏈盡可能地控制在企業集團內部,這種以企業集團的一己之力對抗全球供應鏈的做法,不僅造成了生產規模的局限和開發成本的高昂,而且其極強的封閉性帶來了企業交易關系的僵硬化,零部件企業也很難在協作體系之外開拓市場,同時也限制了組裝企業對零部件制造商的選擇。因此,可以說,相對不完善的供應鏈體系是驅動日系家電屢屢失利的真正內力。
目前,作為應對之舉,日本家電企業已經聲勢浩大地拉開了產業與產品的轉型序幕,正試圖上演“日不落”的商業故事,而剝離利潤率低的傳統業務并加速產品生產的外包,以及剝離傳統業務的同時加速向新興產品和服務領域轉移是日本家電企業不約而同的選擇。
但這種選擇能否促成日本家電業涅槃重生呢?
表面上,日本家電企業從停產等離子顯示器到出售液晶面板工廠再到加大委外代工的力度可能被視為其不得已的被動大撤退,但只要我們認真分析日系家電富有節奏的轉型步伐就不難感知,僅僅從日系家電目前銷售能力的式微和利潤的萎縮就得出日本家電即將衰敗的結論似乎為時過早。
首先,日本的家電企業尤其是黑電企業至今仍握有全球黑電產業技術升級的主導權。而在彩電領域,日系企業也掌控著這一產業發展的關鍵資源——面板。其次,日系家電已經放棄的僅是處于產業鏈低端的制造業,而對自身的品牌仍沒有放手,其強大的品牌價值競爭力依然存在。再次,從日系家電的轉移方向上看,在產業鏈上,日本家電從高端制造向中高端制造轉型,從低利潤的整機組裝向高利潤的產業核心部件制造轉型;在產業形態上,日本家電從終端零售市場向家居、商用市場轉型;這意味著日本家電企業商業模式已經從注重賣產品賺錢向賣方案、提供服務賺錢,而這所代表的是未來全球產業變革的根本方向。以此觀之,暫時承受巨虧之痛并從市場中隱退的日系家電可能還會迎來東山再起的機會。
價格面議
[查看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