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數字視聽網訊】日系彩電企業輸在一個“變”字上,對市場反應遲緩,對消費者的個性化需求不能迅速響應,不能創造出更好的商業模式。
索尼新總裁平井一夫4月1日剛上任,就開始了“扭虧”行動,計劃裁員1萬人。索尼裁員折射的是這家曾經輝煌的電子巨頭沒落的身影。
平井一夫的“猛藥”能否奏效,還有待觀察。但是索尼在新一輪平板產業的競爭中被三星超越,已為業界共識。
從彩電銷量看,三星已是全球冠軍,去年銷售4300萬臺,今年沖擊5000萬臺;索尼去年的彩電銷量排在三星、LG之后,屈居季軍,今年的彩電銷量由3年前規劃的4000萬臺下調至2000萬臺。
為了扭轉彩電業務連續8年虧損的被動局面,平井一夫現已親自負責索尼的彩電業務。他上周揚言,將專業技術大眾化,包括采用突破性的4K高清技術,為彩電業務打“回魂針”。但是,分析師認為,4K高清電視只是穩住液晶電視價格的過渡舉措,索尼仍然沒能像三星、LG那樣搶占到大尺寸OLED電視的制高點。
三星在平板上的優勢已經延伸至手機。它的Galaxy智能手機應用AMOLED屏,賣得很火,可與蘋果的iPhone爭鋒。而索尼去年剛從愛立信手中購回雙方合資通訊公司50%的股權,今年將之更名為“索尼移動通訊”。“索愛”手機一度憑拍照、音樂功能而風光一時,但在iPhone引領的智能手機時代,索愛已失去了它獨特的魅力。“單飛”后的索尼移動通訊,如今仍處于恢復期。
索尼手中還有王牌——豐富的娛樂內容。索尼音樂是全球三大音樂公司之一,擁有1300萬首音樂的版權;索尼旗下的哥倫比亞公司是全球幾大影視公司之一。如何將內容優勢嫁接到硬件上,推動“四屏(電視屏、個人電腦屏、平板電腦屏、手機屏)互動”戰略落地,是平井一夫的最大任務。但是,如果索尼沒有革新性產品,仍然難以重執全球電子業牛耳。
也許是索尼太留戀過去的輝煌,而忽視了新技術的潛在威力。它居然在TFT-LCD(液晶)面板領域“踏空”了。
索尼一直沒有自己獨立的液晶面板廠。它在與三星合資的液晶面板企業(S-LCD)中持有50%的股權,但是合資公司一直由三星運營。由于液晶面板全球產能過剩,已連續幾年陷于全行業虧損的困境,加之OLED才是面板業新的投資方向,因此索尼去年已從S-LCD中撤出。此外,索尼還在夏普的第十代液晶面板生產線工廠參股了7%。
以前,無論是三星還是夏普都很樂意搭上索尼這趟高速列車,為它們巨額投資的面板找到更大的出?。沒想到,三星在借力的同時,憑著液晶上游的優勢,悄然實現了“超車”。比如,當北美的消費者知道索尼用的是三星面板,而索尼的彩電整機卻賣更高價錢時,他們慢慢開始把更多的“選票”投給了三星。
更可怕的是,三星在下一代顯示技術上下了“先手”。
來應該是索尼先行到達的。索尼在2007年曾率先展出11英寸的OLED電視,轟動一時,但金融危機、業績不景氣及OLED尚需培育、前景不明等眾多因素,使索尼錯過了重拾往日輝煌的最佳時機。隨后,索尼曾一度停止了對OLED電視的投入。
而三星卻在下一代顯示技術上不惜孤注一擲。三星在OLED上的研發經費高達上百億美元?逻_宣布破產后,三星趁機收購其不少OLED核心專利,現已形成壟斷。目前,三星在全球OLED面板市場中占比高達95%。
它還使了一招“過橋抽板”。三星AMOLED的生產設備,早期許多都是從日本購進。買回來之后,三星就鼓勵韓國本土的設備廠家拆解、模仿、消化、吸收(當然,背后離不開韓國政府的大力扶持),再上新生產線時就不再購買日本的設備,轉用韓國本土廠家的設備。這樣的結果是,韓國本土、三星的周邊就形成了強大的AMOLED產業鏈。不少日本設備廠卻因為缺少訂單而尋求出售渠道。
索尼仍然有OLED的核心技術,但是制造OLED要用到高端的TFT(薄膜晶體管)技術,這一點上與TFT-LCD是相通的。如今,索尼想在OLED上重新發力,據說正在找臺灣TFT-LCD的生產廠合作。而三星一條4.5代和一條5.5代AMOLED生產線已經量產,正上馬第二條5.5代線,同時規劃投資第8.5代AMOLED線。兩者不可同日而語。
如今的三星已是全球彩電、智能手機、個人電腦等最大的制造商之一,AMOLED屏大部分可以自我消化,不像當年液晶屏那樣要找索尼當“出?”了。
雖然業內認為,索尼在LCD面板產業踏空,導致風頭被三星搶光。但是,Display Search中國區研究總監張兵認為,日本企業的技術并不輸給韓企,像索尼2007年推出11英寸OLED電視,2004年推出直下式LED背光液晶電視,都先于三星。日系彩電企業輸在一個“變”字上,對市場反應遲緩,對消費者的個性化需求不能迅速響應,不能創造出更好的商業模式。
因此,將索尼從“大企業病”中解救出來,才是平井一夫要給索尼動的最大手術。
價格面議
[查看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