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L
創維
康佳
當前位置:中國數字視聽網首頁 > 平板電視 > 觀察 > 正文
快速搜索:

有品牌有技術謀轉型 日系家電衰敗論懸

2012年03月01日 14:52  來源:中國經濟導報  字體【   

松下、索尼、夏普……一個個閃光的品牌鑄就了日本家電企業的輝煌,但江山代有才人出,曾傲視全球家電市場的日本企業已不再風光無限。不過,因其有品牌有技術,并且正積極轉型,因此斷言日本家電業衰敗為時尚早。

【中國數字視聽網訊】夏普報出成立以來最大規模的年度虧損,索尼陷入連續8年的赤字泥潭,松下在連續巨虧3年的懸崖邊上掙扎……曾經在全球家電市場風光無限、稱王稱霸的日本家電企業正遭遇著新一輪的市場傾軋。作為應對之舉,日本家電企業已經聲勢浩大地拉開了產業與產品的轉型序幕,試圖以此演繹“日不落”的商業故事。

集體性“塌陷”

在前一年已經被無情打入下降通道的基礎上,日本家電企業所呈現出的最新年度財報更是不堪入目。

作為日本最大的液晶電視生產商,夏普預計在截至2012年3月31日的財年里,凈虧損將達到2900億日元(約合38億美元),這將是自1912年夏普成立以來最大規模的年度虧損。日本最大的電子產品出口企業索尼披露的最新財報數據顯示,2012財年公司預計虧損29億美元,同比下滑16%,而且已是連續第八年虧損。資料表明,自2004年以來,索尼已累計虧損達4800億日元,其市值已從10年前的1000億美元萎縮至今天的180億美元。

夏普和索尼慘淡經營,而在日本擁有“買賣的松下”之稱的松下電器的成績更是讓人大跌眼鏡。松下的最新財報顯示,公司在2011財年度虧損額達7800億日元(約102億美元),這不僅創下了松下年度虧損的紀錄,也將創下日本制造業企業年度虧損的紀錄。

與此同時,另外兩大日本家電企業東芝和日立也處于煎熬之中。日立電視慘淡墊底,而東芝2011財年預計運營利潤僅有2000億日元(約合25.64億美元),比上年同期減少403億日元。

技術與模式之困

客觀地分析,外部環境的惡化僅僅是導致日系家電集體“淪陷”的原因之一,真正將日本家電業推入虧損泥潭的力量則來自于企業內部,集中表現為日本家電企業技術上的保守與孤傲以及管理模式的固化和迷失。

“技術的索尼”曾是對日本家電產品握有大量居于全球前列技術專利的形象概括,但最近幾年,日系家電在技術上的保守和創新能力的式微卻是有目共睹。以電視機為例,在從笨重的CRT時代過渡到輕薄的平板電視時代,按照技術開發能力,索尼本應該在10年之前就推出平板電視,但是由于長期在是否要投資平板電視上猶豫不決,直到2003年索尼才和三星合資成立了液晶面板廠,但顯然已經落后于對手。無獨有偶,在一意孤行地固守等離子戰略后,松下在市場消化能力不足的巨大壓力下才不得不被迫轉向以液晶為主,但是這種轉變來得太遲,以致到2011年初松下才明確表示必須調整產品策略,成為全球彩電企業中最后一個轉型做液晶的企業。

某種程度而言,由于歷史上長期奔跑在全球家電技術的前列,日系家電形成了一種傲視對手的王者思維,以致低估其他國家家電企業的技術開發能力。事實上,韓國三星等企業不僅在研發投入上追趕著索尼,而且最近10多年三星果斷地從其他國家或公司引入技術,并最終成就了強大的自主研發能力,以致三星如今不僅在液晶電視生產方面令日系家電望塵莫及,而且其即將推出的大畫面OLED電視更令日本企業自愧弗如。同樣,一直對日資品牌保持著較強技術依賴的中國空調企業,在最近10年自有技術開發能力出現飛躍式進步,如今中國一線空調企業已徹底擺脫對日資企業的依賴。

在技術態度上日漸趨于保守的同時,日本家電企業的組織管理模式也游離于全球產業分工之外。在信息技術革命條件下,工業生產發生了兩大嬗變,即工業產品的復雜化和工業產品壽命的縮短。復雜化是指為使產品具有信息功能需要裝載計算、記憶、通訊、能源、機械、顯示、操作等一系列系統,工業制品變得越來越復雜、越來越精密。產品壽命的縮短是指受半導體按“摩爾定律”不斷高速進化的刺激,產品更新越來越快,產品壽命越來越短。為應對壽命縮短,制造商需要簡化產品的開發和生產流程,提高從開發到市場投入的速度。然而復雜化卻使得產品的開發和生產越來越煩雜。傳統的商業模式已經無法解決工業生產的新課題,全球供應鏈新模式應運而生。

在全球供應鏈模式下,企業開始放棄囊括從開發到市場投入所有環節的商業模式,將經營資源集中到核心部門,通過全球供應鏈進行企業間的分工和合作,以此減輕投資壓力,壓縮開發和生產的時間。全球供應鏈的根本特征是模塊生產方式,模塊生產方式將需要交換的隱性知識壓縮到最小,節省了大量的信息交換成本和時間,大幅度提高了企業間分工合作的效率。這種不問資本關系,不問企業國籍的全球供應鏈具有極高的柔軟性,使組裝企業可以在全球范圍內自由地選擇模塊供應商,促進了模塊的高性能化和低價格化。

反觀日本家電企業的模式卻依然是“垂直內包式”,即將從核心零部件的設計、制造、最終產品組裝的供應鏈盡可能地控制在企業集團內部,這種以企業集團一己之力對抗全球供應鏈的做法,不僅造成了生產規模的局限和開發成本的高昂,而且其極強的封閉性帶來了企業交易關系的僵硬化,零部件企業也很難在協作體系之外開拓市場,同時也限制了組裝企業對零部件制造商的選擇。因此,相對不完善的供應鏈體系可以說是導致日系家電失利的根本原因。

鳳凰能否涅?

如今,剝離利潤率低的傳統業務并加速產品生產的外包成為日本家電企業不約而同的選擇。如在將電視業務分割成LCD電視、外包和下一代電視機業務三大部門的基礎上,索尼已將持有的液晶顯示器合資企業S-LCD近50%的股份出售給合資方三星。無獨有偶,松下已決定削減等離子電視面板產能,并將位于日本兵庫縣尼崎市的第三等離子面板正式實施停產,同時將出售千葉縣茂原市的液晶顯示面板廠。不僅如此,松下將三洋電機在日本、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菲律賓和越南的洗衣機、冰箱和其他家用電器業務出售給海爾集團。與松下一樣,日立也停止了平板電視整機的生產,同時將所有電視機生產業務全部委托給海外廠商代工。

剝離傳統業務的同時加速向新興產品和服務領域轉移成為日系家電的時尚。從轉型較早的日立來看,家電產品的銷售額如今只占日立集團的9%,更多的收入則分布在電力、信息通信、水處理、建設機械、高性能材料、交通、物流等領域。

僅僅從日系家電目前銷售能力的式微和利潤的萎縮就得出日本家電即將衰敗的結論顯然為時過早。首先,日本的家電企業尤其是黑電企業至今仍掌握著全球黑電產業的諸多關鍵技術及核心資源,主導著該產業技術的升級;而在彩電領域,日系企業仍然掌控著這一產業發展的關鍵資源――面板。其次,日系家電已經放棄的僅是處于產業鏈低端的制造業,而對于自身的品牌仍然沒有放手,其強大的品牌價值競爭力依然存在。第三,從日系家電的轉移方向上看,在產業鏈上,日本家電從高端制造向中高端制造轉型,從低利潤的整機組裝向高利潤的產業核心部件制造轉型;在產業形態上,日本家電從終端零售市場向家居、商用市場轉型,這意味著日本家電企業的商業模式已經從注重賣產品賺錢轉向靠賣方案、提供服務賺錢,而這所代表的是未來全球產業變革的根本方向。以此觀之,日系家電可能還會迎來東山再起的機會。

免責聲明:發布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行業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TCL]42V10FBE
[TCL]42V10FBE
價格:6990元
[瀚斯寶麗]小卡車
[瀚斯寶麗]小卡車
價格:3980元
[海信]LED46T28GPN
[海信]LED46T28GPN
價格:面議
[三星]46C6900
[三星]46C6900
價格:面議
[松下]TH-42S10C
[松下]TH-42S10C
價格:6999元
明基
MAXHUB
快捷
產品關注排行
a天堂中文在线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