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數字視聽網訊】李東生認為目前行業“已經到底”,今年下半年或明年起,供需將趨于平衡。華星明年放量后,一旦行情轉好,也可盈利。
全球面板業領跑者三星和LG忽然更換跑道,加速向OLED(有機發光二極管)轉型,中國面板業堅守還是跟進?
TCL集團董事長、CEO李東生顯然對前者充滿信心。2月28日,他對媒體表示,LCD還有10年產業周期,OLED5至8年內很難取代其地位。當然TCL控股的華星光電也在跟進OLED。
正在轉身的巨頭
2月20日,三星電子宣布,將分拆虧損的LCD業務,成立獨立子公司“三星顯示器”(暫定名),并將之與OLED業務進行整合,新公司將于4月1日開始運營。
韓國另一面板巨頭LG Display(LGD)2月份也宣布,2012年上半年將投資第8代OLED生產線,用于量產55英寸的OLED電視面板。
一直懸而未決的LGD廣州8.5代液晶面板項目,也進退維谷。2月20日,LGD的社長拜訪廣東省政府高層,雙方交流了對LGD廣州8.5代線項目的看法。據了解,結果“不容樂觀”,原因是液晶業務虧損使資金緊張,LGD想把更多資源聚焦在OLED上。
三星和LG今年都將推出55英寸OLED電視,2012年將成為OLED電視的“試水年”。
Display Search中國區研究總監張兵說,過去5到10年,OLED一直被熱切關注,今年是從實驗室走向量產最重要的時間點,已具備從智能手機跨入大尺寸平板電視的條件。
一度放棄OLED的日企,已重新進入賽場。由日本政府牽頭,索尼、東芝、日立已成立合資公司,試圖搶奪全球中小尺寸液晶面板市場21%的份額。
飛利浦也計劃在今年9月的柏林消費電子展上,展出OLED電視。
Display Search預測,2012年全球OLED電視面板的出貨量約11.3萬片,與全球一年2億多臺平板電視的銷量相比微乎其微。但未來六年,會逐步攀升。預計全球OLED電視面板的出貨量,2013年為56.7萬片,2014年為156.6萬片,2015年為367.7萬片,2016年為695.2萬片,2017年為1193萬片,2018年為1810萬片。
2011年OLED面板產值預計達40億美元,約為所有平板顯示器產值的4%;2018年則將創造超過200億美元產值,達到所有平板顯示器產值的16%。
拓墣研究所研究員林麟說,留給中國LCD面板企業的時間只有3到5年,一旦OLED成熟,價格下降,達到LCD1.5倍的水平,市場就會更替,中國要抓緊布局。
中國面板:堅守還是跟進?
李東生認為OLED最有可能在中小顯示領域替代LCD,但受制于生產工藝與成本因素,目前還不可能在電視上大量應用,5至8年后應該會有替代,但也會從高端市場開始。因此,TFT-LCD還有10年產業周期。
但TCL不敢放棄。李東生透露,華星今年也會投資一條4.5代OLED試驗線,預期年底能建成。目前,華星現在已有220人技術團隊,未來會擴大到250~270人,新增人員主做下一代顯示技術開發。
事實上,京東方在鄂爾多斯、天馬在上海與廈門、彩虹在順德也在規劃上馬類似的項目。
復旦大學平板顯示工程研究中心主任谷至華教授說,大尺寸OLED面板仍存在良品率低、成本高、壽命短等問題,中國當前仍應把重點放在TFT技術攻關上,大力推進氧化物TFT建設,只要技術有突破,“跟著做OLED就相對簡單”。
張兵也認為,今年OLED電視“試水”只會影響全球平板電視市場的“塔尖”,“塔身”和“塔基”仍是液晶電視。由于高端TFT技術仍是OLED的基礎,因此中國企業應扎實做好LCD產業。
事實上,三星也沒放棄液晶。年初,三星液晶面板事業部原社長張元基調任三星大中華區總裁。谷至華認為,這意味著三星會繼續推動蘇州7.5代線項目上馬。
但短期面板業局面不樂觀。李東生認為目前行業“已經到底”,今年下半年或明年起,供需將趨于平衡。華星明年放量后,一旦行情轉好,也可盈利。他強調,今年華星產能要達10萬片/月,良品率達92%。
“華星會按面板業的行業規則來做。”李東生說,三星和LG都把液晶面板業務分拆出來獨立經營,華星也會走這條路,未來會向其他彩電廠供應面板。
業內傳聞中國面板進口關稅今年將從3%調至5%,這對華星、京東方或是機會。身為中國視像行業協會會長的李東生說,中國面板進口關稅低于印度、巴西、俄羅斯等國家,中國主管部門適當提高關稅,將有利于國產面板業發展。
價格面議
[查看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