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數字視聽網訊】日本松下、索尼和夏普三家電器公司2月初披露2011財年業績預期,稅后凈虧損額將高達1.29萬億日元(1人民幣約合12日元),財政狀況呈現全線潰敗跡象。松下更是創下日本制造業史上的最大虧損值,高達7800億日元。2月15日,惠譽下調了這三家企業的評級;葑u資深董事馬特·杰米森稱,日本電器產業已經到了生死存亡的轉折點。
電器產業作為拉動戰后日本經濟高速發展的重要動力,曾經造就了“日本制造”在世界市場的良好口碑。而今,面臨巨大虧損的日本電器產業出路何在?很多專家都認為,日本的電器廠商數量太多,需要推進重組改革,產生有力的領導企業。今年2月,松下、富士通和瑞薩電子等已開始就合并半導體中的系統LSI(大規模集成電路)業務展開磋商,希望擴大規模、加強競爭力。去年11月,索尼、東芝以及日立也已在中小型液晶顯示屏的合作上達成共識。
然而,業績不佳和巨額虧損并非簡單重組就可以解決。索尼等公司的赤字主要出現在超薄電視和攜帶終端等領域,而在這些領域日本企業已很難依靠規模優勢重現輝煌。有媒體指出,日本電器企業的出路只有一條對公司進行再定位,對業務進行重組。例如,美國國際商業機器公司將公司定位由大型電腦公司轉為“信息技術(IT)服務的提供者”;日本富士膠卷由生產膠卷向生產光學材料轉變;日本日立公司由綜合電器生產商向基礎設施企業轉變,這些企業都避免了衰退,實現了重生。
《日本經濟新聞》編輯委員西條都夫認為,對公司進行再定位必然伴隨著業務重組的痛苦與風險,未必成功。眼下,日本電器產業已被逼到生死關頭,此時除了著手重組,迎接挑戰外,別無他法。面對困境,松下已致力于開展與高效利用能源的新一代環保“智能社區”等相關的業務;索尼則將重點放在加強醫療業務方面,同時正力爭與深陷財務造假丑聞的奧林巴斯合作;夏普則致力于開發用于智能手機的中小型液晶顯示屏。
面對日本電器企業當下的困局,此間媒體認為,雖然日本電器企業也曾在IT泡沫崩潰后業績不佳,但仍在市場份額和技術水平方面牢牢掌握主動權,而造成如今這種局面的原因是技術創新能力不足。美林日本證券分析師片山榮一也對日本電器企業的產品研發能力表示擔憂,認為“現在最需要的是研發出具有高附加值的產品”。
海信電器公司發言人接受采訪時表示,從外因來看,國際金融危機、東日本大地震和日元升值造成日本電器業生產成本上升;從內因來看,電器業是個新技術迭出、更新換代很快的產業,曾享譽世界多年的幾家日本電器企業,在領先時缺乏競爭壓力,沒能及時趕上世界電器領域的新趨勢,同時對市場不敏感,不注意引領消費者的興趣點。其中,創新意識和創新速度的滯后,是導致日本電器企業呈現危機的最重要原因。
以電視機為例,在顯像管時代,索尼公司生產的電視機在全球口碑很好,影響力較大,其成功的一個重要因素就是擁有領先市場的獨有技術,比如,索尼獨創了“超精細線距平面特麗瓏”顯像管技術,提高了聚焦的準確度和圖像解像度,使呈現的畫面更加細膩逼真。2000年以后,平板電視迅速崛起,快速取代了顯像管電視,韓國三星集團網羅了全球優秀的掌握平板技術的尖端人才,確立了技術優勢,搶走了日本電子企業的風頭和市場占有率。一項對2011年1至9月全球平板電視市場份額排名所做的調查顯示,韓國三星集團和LG集團占據前兩位,分別為22.8%和13.9%,而日本索尼與松下則分列三、四位,僅為11.0%和8.2%。
在全球電子業競爭愈發激烈,曾經輝煌的日本企業、新秀美國蘋果公司、韓國三星以及來自中國的企業紛紛逐鹿世界市場之時,中國企業又如何在競爭中取勝呢?對此,海信電器發言人表示,中國企業不僅關注產品,而且更加重視消費電子產業轉型和升級的重大機遇。從顯像管時代到平板時代,從數字時代到智能化時代,中國企業都把握住了戰略轉型機遇,在技術創新和企業內部體制層面雙管齊下。
例如,海信電視從電子業技術發展入手,在2004年顯像管電視向平板電視轉型期間,取得平板電視國內市場銷量第一;在2009年LED電視逐步取代液晶電視時,在日本宮崎市舉行的國際電工委員會IEC/TC110(平板顯示技術委員會)會議上,海信公司牽頭起草了LED背光分規范新提案文件,這是中國專家首次在平板顯示領域牽頭起草總規范、分規范關鍵技術標準,意義重大。
價格面議
[查看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