邏蘭
博世
雅馬哈
當前位置:中國數字視聽網首頁 > 專業音響 > 觀察 > 正文
快速搜索:

舞臺藝術遭遇科技瓶頸 背后經濟效應大

2012年01月17日 08:44  來源:文匯報  字體【   

“文化的大發展大繁榮僅靠文藝界人士的單打獨斗是不夠的,還需要跨界合作,尤其是與科技的握手。”在滬全國政協委員馬博敏的一番話,點燃了文藝界委員討論現場的氛圍。大家以親身經歷呼喚文化與科技的早日“約會”,這之中,舞臺藝術顯得尤為迫切。

舞臺藝術遭遇科技瓶頸

“近些年,3D、IMAX技術的大量運用,讓人們看到了科技與影視深度碰撞的美麗火花,舞臺也應該是‘藝術+技術’的體現。”馬博敏感嘆。在她看來,始于清末的海派京劇——連臺本戲所使用的機關布景,是科技融入舞臺藝術的早期表現,但這種融合遠遠不夠。

一個例子給她留下深刻印象:上世紀90年代末,上海京劇院排新編神話京劇《寶蓮燈》,劇情的最后——寶蓮燈照亮了沉香混沌不開的心竅,他終于揮動神斧,劈開華山,救出了母親。按照舞美設計,這時寶蓮燈要在舞臺上升起來。為了完成這一場景,工作人員費了很大的功夫,但到正式演出時還是出了洋相——遙控器一按,本該飛起來的寶蓮燈卻“嘭”地一聲撞到了墻上。臺下的觀眾哄堂大笑。

對于舞臺藝術遭遇的科技瓶頸,身為中福會兒童藝術劇院院長的蔡金萍也深有體會。最近,他們劇院排了一出安徒生經典唯美兒童劇《海的女兒》,這一劇目迪士尼也曾排演過。“舞臺效果的確有些差距,以道具水母為例,迪士尼版的很薄很輕盈,感覺跟真實的水母幾乎一樣,我們用的是透明尼龍布做的,形狀相似,但一點都不飄逸。”

蔡金萍說,兒童科幻劇中常常出現吊威亞的場景,很長一段時間,他們是用比較粗的尼龍繩子,臺下的觀眾能清清楚楚地看到繩子。“我們很希望把最好、最美的東西呈現給孩子,但有時候有些無能為力。”

外國演出在國內無奈做“減法”

上海滑稽劇團副團長錢程前陣子去德國看了音樂劇《吸血鬼之舞蹈》,先進的舞臺技術令他頗為震撼。一開場,整個舞臺是個水池,但向上升起后變成了我們常見的舞臺,切換過程只需要短短幾秒鐘,現場沒有留下任何水的痕跡。“瞬息萬變的燈光讓拉斯維加斯的《O秀》聲名遠揚;音樂劇《悲慘世界》舞臺上,一堆廢鐵可以翻出很多布景;美國的百老匯可以讓直升機、汽車直接開上舞臺……國內的舞臺換景,常常是靠人工將一個鏡面從一面換到另外一面,或轉個角度。舞臺上裝轉臺就算很先進了。”

馬博敏透露,我國每年引進很多國外舞臺戲,但因為技術不到位,絕大多數被迫做“減法”。在演出時簡化了舞臺裝置,導致內容和形式無法完美統一。“怎么辦?光靠文藝界的力量是完成不了的,需要借力科技界。”“文化牽手科技”的念頭在的馬博敏腦海中盤旋了許久。據透露,十幾年前,她便提交過相關的提案,只是未能得到答復。“那個時候時機不成熟,現在不一樣了。”之所以這么有底氣,源于不久前她參加的一次市政協會議——會議以文化為主題,她到會場一看,列席的人竟大多數來自科技界。”

科技介入文化,背后是一個產業

科技介入文化,有巨大的潛能可挖,它的背后是一個產業。雜技《時空之旅》是一個很好的案例——傳統雜技和多媒體技術的有機結合,使得這一雜技6年上演2400多場,吸引觀眾240余萬人次,票房收入超2.5億元。

“舞臺藝術也是綜合性藝術。”上海芭蕾舞團首席演員季萍萍說,以芭蕾舞為例,演員跳得好雖然重要,但現在的觀眾不再是單純欣賞演員的肢體動作,還需要更多的視聽享受,所以對舞臺布置的要求越來越高。

當下,文化單位在完成舞臺呈現上的投入其實很高。據馬博敏所知,院團排一部戲,舞臺的花費在整個投資中的占比不低于1/3。比如布景,眼下基本都是木頭做的,換演一臺戲可能就得換一批布景,不僅費錢,也不環保。如果能研發出更有技術含量的布景,應該很受歡迎。演出服飾的面料研究也亟待科技的介入,尤其是傳統戲劇的演出服——在白色的燈光下很鮮艷亮麗,但到了彩色燈光下便“返舊”,質地感出不來。“解決了這些問題,將帶來不可估量的社會和經濟效應。”

(編輯:石頭)

明基
MAXHUB
快捷
產品關注排行
a天堂中文在线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