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與一位燒友爭論甲類,這促使我進一步思考分析,發現并走出了一個本人對甲類理解的誤區。
對于晶體管推挽對地放大電路,我一直認為其靜態電流=(電源單邊電壓-電壓損失)/(2R)是其工作于純甲類狀態的唯一標準,或者說(電源單邊電壓-電壓損失)/(2R)是晶體管推挽對地放大電路的最大靜態電流。
我先曾認為無論什么工作狀態,(整流濾波后單邊電壓-電壓損失)就是負載能獲得的最大電壓(即最大輸出電壓),對應的最大輸出電流就是(整流濾波后單邊電壓-電壓損失)/R。所以要讓機器在整個輸出波形中都工作于甲類狀態,那么應把靜態電流調為最大輸出電流的一半,即(整流濾波后單邊電壓-電壓損失)/(2R)。R是純阻負載的阻值,這與實際的喇叭負載是有差別的,所以這也是不能精確計算的一個原因。它當然也可以說是最大靜態電流,實際靜態電流如果小于此式算出來的值,則為甲乙類;如果大于此值放大管則有飽和導通的可能,而失去放大作用,甲不甲的也就無從談起。
電路圖
如果考慮放大管實際存在的非線性問題,甲類最大輸出電流(瞬時值)確實未必等于2I(I是靜態工作電流)。但我們人類常常從理想情況出發去了解某種現象和規律(也就是理想化處理),再結合實際情況,能定量計算就定量計算(或者說是概算),不能定量計算就只作定性了解。把放大管理想化處理后,甲類最大輸出電流(瞬時值)就是等于2I(I是靜態工作電流)。這種理想化處理有點“約定”的意味,所以常常不寫(不說)出來。
經過這番爭論,我發現這個觀點是很有局限性的,燒友認為,靜態電流=(電源單邊電壓-電壓損失)/(2R)是晶體管推挽對地放大電路工作于純甲類狀態的最低標準,才更全面。經過昨晚思考分析,實際靜態電流大于(電源單邊電壓-電壓損失)/(2R),而小于放大管飽和電流的一半(電源電壓當然要足夠高),確實可以歸為純甲類工作狀態。
值得慶幸的是,我之前表達我對推挽甲類的觀點,除上述指出之處,其他絕大部分用詞并不排除“(電源單邊電壓-電壓損失)/(2R)是晶體管推挽對地放大電路工作于純甲類狀態的最低標準”,或說與之并不抵觸。
至于說到“甲類功率(設計的甲類功率)決定末級靜態電流,電源電壓要滿足最大功率的需要。”這句適用于白手做機,從設計開始,接著備料等等的情況,而“甲類功放末級,電源電電壓決定靜態電流的方法。”這句則適用于已有現成的機器,電源電壓、負載等已經確定的情況,也是論壇里最多見的情況。
(編輯:石頭)
價格面議
[查看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