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數字視聽網訊】中國液晶電視已經進入成熟期,市場很難再現高速增長,而2011年全球液晶面板價格持續下跌使不少廠商陷入困境,剛剛起步的中國大陸液晶面板業將遭遇產業調整的陣痛。近日,由拓墣產業研究所舉辦的2012全球ICT產業趨勢論壇在上海召開,與會人員認為,今后彩電更新換代速度將加快,隨著智能電視和云電視的興起,企業間應采取異業合作的模式發展。
至少兩條面板線將擱置
三星、LGD、龍飛投建的3條線中至少兩條新增生產線或遭放棄。
2011年,液晶面板價格的持續下跌使不少廠商陷入困境,有的推遲高世代線開工日期,有的干脆放棄液晶面板業務,從韓國三星、LGD,到我國臺灣地區的友達、奇美,都顯示出疲態。
與之不同的是,中國大陸高世代線正熱火朝天地進行著。京東方和華星光電自主建設的8.5代線傳來了量產的好消息。拓墣產業研究所透露,京東方正在籌劃合肥8.5代線建設,中電熊貓也有意在南京上馬8.5代液晶面板生產線,如果兩條生產線能夠順利獲批,中國大陸自主建設的高世代面板生產線將達到6條。
拓墣產業研究所副所長楊勝帆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說:“大尺寸面板產能過剩,三星、LGD、龍飛投建的3條線中至少兩條新增生產線或遭放棄。”
在楊勝帆看來,三星和LGD最有可能放棄中國大陸面板生產線建設。他解釋說,LGD不久前再次推遲了廣州8.5代線的開工日期,很可能會從暫時推遲演變為長期推遲。LGD面板在全球范圍出售,產能向來供過于求,現在北美面板業不景氣,LGD產能利用率已從年初的滿載下降到現在的90%。而三星的問題在于終止了與索尼的合作,三星在中國大陸蓋廠房將遙遙無期。此外,龍飛、友達、奇美因為政府控制資金投入,前景也不樂觀。
液晶電視很難再現高增長
中國液晶電視已經進入成熟期,穩定中求增長是未來的常態。
從2005年開始,我國平板電視進入快速普及通道,幾乎每年都保持著80%以上的增長,成為彩電市場的主流產品。今年,中國乃至全球液晶電視銷量呈現增速放緩態勢。拓墣產業研究所預測,中國液晶電視已經進入成熟期,市場很難再現高增長,穩定中求增長是未來的常態,彩電產品向高端化延伸的趨勢明顯。
拓墣產業研究所區域研究中心研究經理崔晶表示,從內需市場來看,2012年中國液晶電視的銷量將達到4200萬臺以上,市場增速為12%。在智能化戰略下,我們更應關注廠商如何布局智能化策略以及如何尋找中國液晶電視新的增長點。
在3D電視、智能電視的帶動下,今年第三季度,國內彩電企業營業收入都得到了不錯的增長,其中TCL凈利潤同比增長658.98%,海信電器凈利潤同比增長75.07%。從3D智能電視到云電視,高端產品的市場滲透率逐漸增加,成為平板電視發展的突破口。在2011年中國液晶電視市場上,大陸廠商的市場份額已經占到7成以上。
從我國彩電出口來看,每年中國大陸彩電出貨量只有幾百萬臺,與三星、LG等國際彩電巨頭相比,我國自主品牌彩電的全球市場份額占比很低,但是這一狀況明年將有所改變。拓墣產業研究所預測,2012年,TCL和海信兩大企業的出貨量將達到1000萬臺到1200萬臺,率先邁入千萬級的行列。
彩電業應走異業合作之路
在后家電下鄉時代,企業之間更應采取異業合作的發展模式。
今年11月,隨著山東、河南、四川等地家電下鄉政策的結束,中國后家電下鄉時代來臨,失去了政策保護的彩電企業究竟該如何發展?
崔晶透露,家電下鄉政策結束后,市場將更加規范,優勝劣汰不可避免,這對本土企業特別是龍頭廠商將會利大于弊,而那些受政策保護扶持起來的中小企業,其未來何去何從值得思考。在城市市場,彩電更新換代速度加快,智能電視和云電視的興起,加速了不同產業的合作,因此,企業間應采取異業合作的模式謀求發展。
當下,彩電技術的更新換代使企業之間競爭日趨激烈。一方面,智能電視操作系統和APP的開發基本掌握在國際開發商手中;另一方面,蘋果、聯想等IT企業強勢進入彩電市場,也給我國傳統彩電企業帶來不小的挑戰。
中國電子技術標準化研究所副所長趙新華表示,彩電行業的硬件、網絡、軟件、媒體資訊條件日益成熟,為彩電行業邁向“智能”提供了很好的基礎。2011年,彩電市場品牌競爭會更激烈,彩電企業要進一步擴大上下游產業鏈優勢,形成規模效應,從而提升彩電業的整體競爭力。
對此,崔晶認為,未來的市場機會在于智能電視的推廣,這就要求彩電廠商向軟件、內容和服務方面轉型。她認為,中國臺灣廠商在芯片和硬件方面優勢明顯,兩岸廠商應該加強合作。此外,并購及策略聯盟也是彩電廠商發展的必由之路。
(編輯:盈旭)
價格面議
[查看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