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數字視聽網訊】從始于美國的次貸風暴,再到前景渺茫的歐債危機,金融動蕩給世界帶來的不僅僅是經濟下滑和對金融監管的反思,一個更有時代性的影響則是全球產業鏈的重構,以及制造業模式的轉變。
近日,一則日本企業陷入困境的消息貌似不起眼,實則完美的詮釋了上述的分析和判斷。11月1日,日本電子巨頭松下發布預虧公告,預計本財年公司凈虧損4200億日元(約合54億美元),創下公司近10年來業績新低。報告期內松下營業利潤476億日元,與去年同期的1690億日元相比,減少71.8%。稅前總計虧損1593億日元,而去年的數字是盈利1446億日元。其中,松下電器業務板塊共虧損1362億日元。除了將凈利潤由300億日元盈利大幅下調至4200億虧損,松下還將2012財年銷售收入預測從87000億日元下調至83000億日元。公司報告稱,日元匯率高企、原材料價格上漲以及海外銷售競爭激烈,造成公司銷量和收入的大幅減少。
松下出現大幅虧損的一個直接原因自然是日本經濟所處的困境。大地震后,在日本政府和民間的努力下,經濟曾一度出現回升之勢,市場也是一片樂觀,認為災后重建會刺激國內需求;但事實證明,這只是回光返照。9月份以后,日本經濟再次向下。首先是市場需求萎縮,重點行業出現困難。其次是消費市場延續了過去十幾年的萎靡態勢,并有所“發揚光大”。第三重打擊則來自海外市場,歐美、新興經濟體相繼出現困難,導致出口大幅減少。還有就是國際資金阻擊日元,飆升的日元匯率對日本產品的競爭力造成了嚴重打擊。不過,經濟基本面的問題并不能完全解釋松下這樣一個傳統國際巨頭的巨額虧損,因為這并非是日本企業第一次面對像如今這樣的惡劣經濟環境。實際上,日本房地產泡沫破裂后,不動產大幅貶值,企業難以從銀行獲得融資,這樣的情況一直持續到現在,并未得到有效緩解。
在安邦首席研究員陳功看來,這一輪打擊來自金融危機帶來的全球化新趨勢,產業鏈也相應出現了新的轉移模式。通過一個有趣的對比可以發現,在電子產品領域,蘋果業績蒸蒸日上的同時,一大批傳統巨頭相繼淪陷。市占率一度高達全球四成的諾基亞2011年第三季度營收為89.8億歐元,和去年同比102.7億歐元下滑了13%,季度虧損額高達6800萬歐元,這也創了諾基亞有史以來營收虧損的新高。而昔日風采已大打折扣的摩托羅拉移動下嫁谷歌后頹勢仍未有明顯改觀,被收購后的首個季度財報顯示虧損額仍超20億元人民幣。而中國家電生產商海爾收購日本三洋電器的消息同樣顯示了傳統強勢企業如今的落寞。
陳功認為,蘋果代表的生產方式是一種未來型的生產方式,屬于精細工業的組成部分。實際上,安邦在談到美國實施“制造業回歸”戰略的時侯,就已經強調過這一點。所謂“精細工業”,是指那些具有持續創新設計以及絕對高品質管控的高價值工業品的生產活動和生產體系。比如瑞士的手表制造,類似的產品還有很多,覆蓋了洗衣機、手機、超級跑車、游艇、飛機制造等諸多行業。與“精細工業”對應的概念,就是大批量的廉價消費品生產活動,比如中國的山寨產品。
精細工業潮流會造成一系列深刻的產業制度變革,其中之一是會出現提升品牌價值的熱潮,從低檔向高檔走,讓工業制造回歸本土,如瑞士表的制造以及北歐的工業品。股神巴菲特在2007年致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股東的信中,這樣寫道,“一家真正偉大的公司必須有一道"護城河"來保護投資獲得良好回報。”顯然,這里的“護城河”就是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如果放大來看,也是一國制造業在未來的追求。喬布斯用偉大的藝術精神改造了冷冰冰的工業制品,將獨樹一幟的理念注入到傳統的手機和電腦,這正是精細工業最杰出的代表。
另一個影響則是促進了設計與生產的分離。遭遇金融危機打擊之后,世界各國都在反思“金融化”趨勢的對與錯,美國就此提出了“制造業回歸”戰略。在這種趨勢下,傳統意義上的制造業競爭將呈現出白熱化,最終決定力量則來自于理念、設計和品牌推廣。而一個占據產業鏈上端的企業將聚焦于產品設計和市場渠道的開拓,蘋果公司不就是這樣獲得成功的嗎?再回到前面提到的松下,其采用的是陳舊的生產方式,所以只能與韓國企業競爭。但結果是悲慘的,另一個日本電子巨頭索尼也難以獨善其身,已經連續虧損了8個年度的索尼電視機業務正在迎來內部變革重組,準備將持有的與三星電子合資的液晶顯示器企業將近50%的股份出售給三星。但另一方面,韓國企業也好不到哪去,面對中國企業的越來越有力的成本競爭,這樣下去顯然是沒有前途的。
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講,松下必然會進行轉型,投入大量的廣告,培養設計大師人才,并且進行大量裁員,舍此別無他途。
最終分析結論(Final Analysis Conclusion):
松下出現的巨虧,不是偶然,而是必然的,因為制造業的歷史性變革已經成為難以逆轉的大潮,這對于任何一個國家都是如此,中國當然也不例外。
(編輯:盈旭)
價格面議
[查看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