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數字視聽網訊】8月TCL集團旗下的深圳華星光電8.5代液晶面板項目正式投產,緊隨其后的是9月份京東方在北京投產的首條自主建設的最高世代TFT-LCD生產線實現了量產。中國大陸先后啟動的兩條8.5代線,年產分別達到了約1400萬片與1300萬塊。兩條8.5代線的投產有助于國內彩電整機企業突破“屏頸”問題,促進中國液晶彩電產業鏈的形成和健康可持續發展,并最終加快面板產能進一步向國內轉移,以及配套材料供應的本地化速度。盡管意義重大,但在彩電上下游環境競爭異常激烈的背景下,國內面板業又要如何應對以便脫困?
面板業面臨嚴峻形勢
盡管兩條面板生產線的投產伴隨了來自相關產業的期盼眼光,但當前全球彩電市場增速放緩導致的市場需求疲軟、產能過剩及來自國際面板同行的競相降價大幅擠壓國內廠家的利潤空間等等,讓兩條8.5代生產線的前景十分迷茫。全球電視整機市場表現疲軟,直接拉低了液晶面板價格。自2010年5月份至今,液晶面板價格連續下滑,其中42英寸面板由423元跌至255元,40英寸面板從410元跌至235元,32英寸面板則由268元跌到162元,跌幅超過40%。全球面板企業普遍陷入虧損境地,其中全球面板業的佼佼者----LG與三星在2011年發布的第二季度財報顯示,LGDisplay凈虧損2.9億元,三星電子顯示面板部門凈虧損高達12.8億元。LGDisplay原計劃在廣州的8.5代線項目及三星在蘇州的7.5代線項目更是相繼擱淺。面對面板業整體萎縮的現狀,京東方與TCL剛剛投產便面臨了巨大的價格下滑壓力,產品出路將是當務之急。
謀求發展國內面板企業逆勢入局
面板是液晶電視的部件中不可取代的關鍵性核心顯示部分,其成本占到液晶電視整機成本的40%左右。長期以來液晶面板核心技術被韓、日和中國臺企所掌握,而我國生產液晶電視機所用的面板大部分依靠進口,面板最高曾占整機成本的60%。缺失關鍵的面板資源,極大地限制了我國彩電企業的發展,使得各大企業經常遭遇缺貨和采購成本高的制約,國外面板企業可以隨時根據自己的情況調節液晶面板的供給,牢牢掌控價格控制權。更為可怕的是,通過對面板采購量的統計,國外面板企業可以了解到國內整機企業的成本與產能并予以牽制。為此,國內各大企業均力圖獲得穩定的面板供應:創維與LGD結盟、TCL的華星光電、長虹的等離子面板工廠及與友達合資的模組項目、康佳在昆山的模組項目等。盡管面板產能過剩的局面短期內難以緩解,各企業仍然投入大量資金逆勢入局,增強話語權望擺脫受制于人的尷尬境地。另外從企業自身發展角度來看,打造全產業鏈模式是家電企業成功的關鍵之一,三星能成為現今全球電子市場上的領頭羊,與其整合垂直產業鏈的經營模式密不可分。那么中國整機企業勢必首先要擺脫在產業下游成本競爭的局面,首先便是液晶面板生產線,向產業鏈上游延伸成為了彩電企業跨越式發展的必由之路。
多方力促面板業健康發展
面對激烈競爭的面板市場國內企業競相入局,如何健康發展成為多方關注的話題。相關行業協會就提高面板進口關稅的問題,已開始征詢面板企業與整機企業的意見。業內人士表示,面板在國際范圍內實際是壟斷的,提高關稅對促進本國品牌競爭,打破壟斷格局非常重要。
面板外資壟斷比較嚴重,中國面板一旦擁有自主全產業鏈,將打破全球壟斷。但是與面板企業高呼提高關稅的同時,大部分整機企業仍然保留了態度,整機企業的產品中使用的進口屏占據了相當大的比例,一旦關稅提高,這些彩電企業無疑將面臨增長的成本壓力。另外采用國內面板,對于產品質量問題還存在很大質疑。兩相博弈之間,關稅是否提高一事短期內恐怕難以定論。
中國電子商會副秘書長、著名家電專家陸刃波認為,提高關稅使國內擁有面板業務的企業獲得成長緩沖期固然重要,但此舉不能解決根本問題,企業保持技術不斷升級,產品持續創新。提升生產效率,降低產品成本才是國內面板行業健康發展的基礎。同時為應對可能愈發嚴重的產能過剩局面,面板企業與整機企業合作或自身整合垂直產業鏈,為面板產能提供穩定出口也成為一個發展要點。
(編輯:盈旭)
價格面議
[查看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