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數字視聽網訊】無線話筒的出現,使話筒的使用者(歌手、樂手、演員或演講者)擺脫了導線的束縛,從而大大擴展其活動空間。早期的無線話筒是仿照傳統的有線話筒的造型和工藝,幾乎清一色都是手持式(handheld mic.)產品,雖然在重放音質和發揮使用者的主觀能動性(如利用近、講效應)方面,手持式話筒具有一定的優勢,但由于占用了演員(或演講人)的一只手,加上對使用者面部的遮擋,影響形象,使人們總感到有點不便和美中不足。隨后出現的領夾式話筒(lavalier mic.)特別是近年流行的頭戴式話筒(head-worn mic.),在很大程度上克服了上述缺點因而逐步受到廣泛歡迎,成為了話筒家族中嶄露頭角的“新寵”!
1、夾式無線話筒
夾式無線話筒包括拾取人聲的領夾式話筒和樂器用的夾式話筒(clip-on mic.),其外形分別見圖1、圖2。
圖1 領夾式話筒
但實際上許多廠家某些型號的夾式話筒是領夾和樂器夾兼用的。夾式話筒還有多種類似的品種和名稱,如紐扣式(button mic.)、頸掛式(pendant mic.)、別針式(pin mic.)、佩戴式(lapel mic.)等。
夾式無線話筒的發射機掛在演員的腰間,與話筒極頭之間靠電纜連接。通常都選用全指向性極頭,并且具有特殊設計的防振裝置,以減少話筒和話筒電纜與使用者衣服摩擦產生的噪聲。為了進一步減少這種有害的噪音,話筒使用時也有一些技巧。例如在佩戴話筒時盡量避免話筒頭與衣服的摩擦,利用話筒夾使電纜相對固定,并且使電纜與話筒頭的接頭部分不要受到電纜拉伸的影響。
由于語音信號的高頻成分輻射方向朝向嘴的前方,話筒夾在胸前拾音會有高頻信號的損失,因此領夾話筒的頻率響應有意設計在2—7 kHz通常有8—10 dB的提升,提升峰點在5 kHz處,這種提升還能在一定程度上補償衣服遮蔽所帶來的高頻損失。另外,由于胸腔的共振,男性700 Hz和女性800 Hz處會有頻率提升現象,一些領夾話筒采用聲學或電學的方法對這種提升進行均衡。
夾式(以及后面講述的頭戴式)無線話筒的誕生促使舞臺擴聲和會議擴聲技術大步邁上一個新的臺階。它徹底解放了使用者的雙手(hands free),并大大擴展了使用者的活動空間范圍。講演者不再受話筒導線的束縛,也不會為了手持話筒而占用了一只手并對面部造成遮(夾式話筒易于隱藏)。需要時還可以離開講臺,充分運用生動的肢體語言,操作演示器材,用教鞭指點墻上的掛圖,用粉筆寫黑板或用專用筆寫,用手點擊觸摸屏操控AV系統的切換,甚至走到教室或會議廳的任何位置與聽眾互動交流。歌手樂手可以在臺上邊跳邊唱邊演奏,也可以拉著小提琴、彈著吉它甚至吹著薩克管走進觀眾席進行親密的互動交流。至于話劇、歌劇、戲曲和音樂劇等演出更是達到前所未有的聽覺和視覺效果!領夾式話筒主要適用于語言擴聲(會議發言、教學培訓、新聞廣播以及話劇、戲劇、相聲等演出和電影、電視的同期聲移動聲源的拾音),效果相當好。但由于話筒位置離嘴部較遠,話筒的方向性只能采用全向式,所以容易產生反饋嘯叫,需注意調控好系統。領夾式一般不適宜用于唱歌,效果不佳。
夾式樂器話筒通常夾在小號、長號、大號及薩克管的喇叭口、吉他的彈撥位置以及提琴的琴碼位置,能獲得相當好的拾音效果,參見圖2。
圖2 樂器用夾式話筒
2、頭戴式話筒
頭戴式話筒(head-worn mic)是近年發展較快的無線話筒品種。人們從多年來中央電視臺春晚節目中可以看出話筒技術發展的動向。早期的歌舞節目普遍采用手持式無線話筒,相聲和樂器表演則是用支架話筒。隨后部分語言節目如小品等逐步采用領夾式無線話筒。隨著技術的發展,由于頭戴式話筒的拾音頭靠近嘴邊,可以配以心形或超心形話筒,拾音效果越來越好,且不易嘯叫,特別是造型日益小巧別致,加上人們的審美觀念變化,早期曾認為耳邊掛個東西不雅觀,現在反而覺得掛個新潮的頭戴話筒夠“酷”。央視春節晚會上包括歌舞、演唱、語言節目,以及電視臺的“星光大道”、智力競賽甚至訪談節目,也都越來越多地采用頭戴式話筒。2008年北京奧運開幕式中劉歡與莎拉·布萊曼的二重唱是選用手持式無線話筒;而閉幕式中宋祖英與多明戈的二重唱則是選用頭戴式話筒。
在更廣泛的領域如培訓、教學、導游、展覽講解,健身領舞、現場指揮等,也日益普及使用頭戴式話筒。
頭戴式話筒的拾音頭有全指向性及單指向性兩種,如圖6(a)和(b)。前者佩戴時只要把拾音頭調整在嘴巴左右兩邊,距離嘴角約一個指頭的距離,并與嘴角保持垂直的方向,就可以避免氣爆雜音,達到最清晰的音響效果,如圖6(a)。后者的拾音頭因具有指向性,在現場演唱時,比全指向性的話筒具有較豐富的低音及較寬的動態范圍,音質更佳,但是拾音頭的佩掛方式也相對地更加挑剔,除了靈敏度會因距離嘴巴的遠近而改變之外,拾音頭的近講效應與氣爆雜音的反應也比較敏感。理論上,拾音頭位于嘴巴正前方的音質最好,但是這個位置對演唱者的“形象”似乎稍有影響,且容易受到氣爆聲的干擾,所以通常建議還是避開嘴巴的正面到下巴的中間的位置會穩當些。經驗證明,把話筒拾音頭的正面與嘴角保持約一個指頭的距離,并與嘴角保持45°左右的水平方向是較理想的配掛位置,如圖6(b),可以避免氣爆聲的破壞,又能展現最佳的靈敏度與音質。
圖3 頭戴話筒佩戴方法之一
調整耳掛的弧度,可適當使用于成人或小孩。
圖4 頭戴話筒佩戴方法之二
圖5 頭戴話筒佩戴方法之三
圖六 頭戴話筒佩戴方法之四(a)
圖六 頭戴話筒佩戴方法之四(b)
頭戴式話筒調整佩戴是否適當,對話筒的使用效果影響非常大,所以初次使用者,對掛架及耳掛的調整要認真下點功夫。結合圖3~圖6作一些具體說明。首選要依個人的臉型、頭部及耳朵大小,應盡量縮小頭戴話筒的掛架及耳朵掛的弧度,使耳掛能適當地夾緊頭部兩邊及勾緊耳朵(參見圖4、圖5);下一步是調整好音頭的位置與方向(參見圖5):先在音頭桿固定座(a)調整音頭桿(b)的長度,使音頭桿尾端的拾音頭(c)位置不要超過嘴角;再利用拾音頭桿固定座(a)的活動關節,調整拾音頭的水平高度約在嘴角之下附近,然后利用軟管(d)調整音頭(c)的距離及方向。調整音頭位置時,最好一邊調整,一邊用中文調整耳掛的弧度,可適當使用于成人或小孩發音“豐富!豐富!……”,或英文發音“CHECK!CHECK!”或“PUSH!PULL!……”,在嘴角邊細心地微調拾音頭的位置及方向,直到獲得最滿意的靈敏度及沒有氣爆聲的最佳音效。
在實際使用還可以臉部用黏貼的辦法將頭戴話筒進一步加以固定,這是在載歌載舞且動作特別劇烈的表演中采取的保險措施,供參考。
價格面議
[查看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