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數字視聽網訊】中國彩電行業在CRT時代之所以風光無限,正是由于具有一套完整的、具有競爭力的供應鏈體系。然而隨著平板時代到來,電視行業的競爭已經演變為“屏”的競爭,這時本土平板企業“缺芯少屏”的狀況就使中國企業的優勢消失殆盡,并時刻面臨被外資企業牽著鼻子走的危機,生存空間也日益狹窄。
在經歷“缺屏”的陣痛后,以長虹為代表的本土企業集體吹響了進軍平板上游產業鏈的號角。特別是進入2011年,長虹在進軍平板上游產業鏈的征途上一路高歌猛進,逐步形成了一個包含上游化工、電子漿料材料、微電子、半導體集成電路、平板顯示用玻璃等項目的本土化產業鏈,隨著本土企業對于產業鏈上游的整合能力不斷增強,一個以長虹為龍頭的“中國PDP產業集群”正逐步形成,并受到國際關注。
合縱連橫 打造PDP產業集群
作為制約平板電視產業發展的關鍵核心器件,新型平板顯示屏的研制已成為國家振興電子信息產業、推進彩電工業轉型的重大戰略舉措。然而在國內市場,雖然國內彩電企業在平板上保持了相當規模,但大多數國內企業在融資、價格、上游材料、設備等方面均受制于人,特別是PDP、LCD顯示屏等關鍵部件基本都被外資控制,很多國產品牌需要從競爭對手中采購顯示屏,這就導致國有企業和外資品牌雖然身在同一市場,但卻處于不同的地位。
中國彩電行業從2006年底開始了進軍上游的努力。在這一過程中,長虹率先進行了大范圍的合縱連橫,先是與有10年研發基礎、上百人的研發團隊、基于量產設備實驗線的彩虹集團合作,成了世紀雙虹公司。并通過并購韓國核心等離子屏生產公司Orion PDP公司,在四川綿陽成功建立中國第一條等離子屏生產線,完成了自己的PDP項目的戰略布局。
當長虹啟動等離子屏項目的時候,同時也啟動了“等離子產業集群”的建設。以長虹新型等離子顯示屏為核心,通過元器件、原材料國產化、工藝設備國產化、基礎技術研究本土化,致力建立完善的國內等離子產業支撐體系,以取得持續的成本優勢和技術優勢,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目前在原材料本土化配套方面,長虹已經有23家企業在玻璃粉、熒光粉等九大關鍵原材料領域開展實質性的合作,占屏材料成本的90%以上。在模組零部件方面,長虹已與20多個廠家在專用IC、濾光膜、電源、金屬背板等器件和部件方面啟動了合作開發,目標是90%以上本土開發、本土化配套。在功率電阻方面,正在配套研發驅動IC、邏輯控制IC等,已與19個廠家就35種設備開展合作。同時,還建立了有32家會員單位參與的技術創新,與其中的9家科研院所開展了首批的基礎技術合作。
據業內人士稱,目前長虹在綿陽的PDP生產線,保守估計也要帶來300億元的產業聚集。此外,國內一些重點科研院所、產業企業已經開始參與到項目配套產業鏈建設中來,長虹事實上已成為PDP產業資源的整合者。
從根本來說,長虹等離子屏產業集群的形成,徹底改變了中國等離子行業依賴外國進口的歷史。中國電子視像行業協會秘書長白為民表示,中國等離子產業未來將充分發揮長虹的帶動作用,圍繞設備、材料、器件等方面進行本土化產業鏈建設,大力加強屏模組和整機的一體化設計、制造,全方位增強等離子產品的競爭力。
自主創新 中國成等離子戰略地
作為中國彩電業在平板電視時代的第一條完整產業鏈,長虹建設的不只是一條生產線,更是一條完整的生態鏈,它不僅使中國彩電業擺脫了國外企業的技術、材料、設備三方面鉗制,而且對彩電行業技術創新、產業結構調整和工業轉型具有重大戰略意義。
首先,通過實現原材料、元器件、工藝設備國產化,基礎技術研究本土化,有效地降低了整條產業鏈的成本,而不僅僅是單純的制造成本;第二,有效地降低了進口材料及元器件的成本,即使仍然需要向外資企業購買,但外資企業的本土化生產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成本;第三,通過以長虹為首的等離子產業集群內部平臺的集體創新,也能夠自主開發替代性材料、元器件和設備。另外,從消費需求來看,隨著產品生產成本的降低,等離子在市場上的價格和技術優勢將更加凸顯。同時,由于等離子產品本身迎合了當前的大屏幕消費趨勢,也在一定程度上重塑了平板市場的格局。
最新出臺的《國家“十二五”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特別指出要實現關鍵原材料和顯示屏的國產化,形成產業集群,新增產值超千億,促進我國顯示產業升級轉型。同時,《四川省電子信息產業2011年度工作計劃》也提出要重點發展新型顯示與數字視聽等7大產業集群,其中重點壯大等離子體顯示(PDP)面板、等離子(PDP)電視機、3D 電視機等超過10億元的產品16個,扶持壯大四川長虹等重點企業。
隨著我國工信部、科技部、國家發改委等有關部委都紛紛把等離子屏納入國家產業規劃,并強有力的支持和推動其發展的時候,長虹的等離子屏及產業鏈受到國際重點關注。
今年6月舉行的PDP國際研討會上,與會國際專家及行業代表表示,因為中國政府的政策推動,以及長虹在等離子屏項目的快速發展,中國市場已經成為等離子產業發展的重要戰略地。業內人士表示,隨著中日韓聯手發展等離子、加速等離子技術革新的合作模式深入探討,以及國際等離子企業和行業協會把中國作為主要市場,等離子屏資源和產業鏈已經越來越向中國集中。
(編輯:盈旭)
價格面議
[查看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