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數字視聽網訊】在經歷了數年的高速發展期之后,平板電視在今年的整體銷售增長勢頭戛然而止。據奧維咨詢(AVC)數據統計,今年以來中國彩電行業呈現成本壓力加大、消費需求減少、購買能力下降等狀況。今年第一季度內銷彩電零售規模為1046萬臺,同比下降5.2%;零售額394億元,同比下降8.2%。其中液晶電視零售額351億元,同比下滑6.55%。液晶電視市場零售額近4年來首次下跌。在這條下降通道中,3D電視概念成了行業的救火隊員。
作為集各種技術名詞、炒作概念與一身的3D電視,雖然從去年的產品導入期邁入了今年以來的成長期,但是,從上述統計數據來看,表面如火如荼的3D電視卻并未成為中國彩電行業的救命稻草。
筆者認為,僅從產業鏈完善程度上來看,3D電視至今仍有四大軟肋。這些問題在短時間內很難由一兩家廠商解決,而是需要整個產業和政府部門共同謀劃,才能盡快得出成熟、有效的解決方案。
首先,內容(片源)匱乏是3D電視產業發展的最大軟肋。不少消費者被廠家促銷員忽悠之后,買了3D電視,拿回家之后,不知道有什么用。既沒有3D電視頻道,又很難找到相對應的3D影碟看。準確說,3D功能其實對于電視機來說,屬于實用價值很小的附加功能。并且一些產品號稱能夠將普通2D節目轉換成3D效果,實乃天方夜譚,顯示出的效果很難讓人滿意。從這一點上來說,3D電視暫且還是個雞肋產品。
目前還是有很多影視內容廠商們在觀望3D電視產業的發展,這使得3D電視內容瓶頸的解決更加遙遙無期。以國內市場蓬勃發展的藍光影碟機市場為例,在短短兩三年之間,藍光影碟機從上萬元跌破千元,節目源豐富的數十元價位的藍光碟片供給充足,才使得藍光影碟機在大中城市迅速呈現普及態勢。正如藍光的成功是全產業鏈條的成功一樣,也希望有更多的3D內容廠商們能助推這些3D電視的硬件廠家,只有行業內的良性互動才能真正推進行業的發展。
其次,3D電視對人體健康的危害性目前比較明顯,而從技術角度上來講尚無法完全避免。
3D顯示技術,在電影產業發展了數十年之后,目前仍有很多技術問題不能解決,例如,相當大比例的觀眾觀看時會頭暈、頭疼、惡心等。目前借助去年年初《阿凡達》全球熱映的契機被迅速移植到電視產品中,這些技術缺陷會顯得更加嚴重。尤其對于視力和智力發育還未成熟的兒童們來說,提醒家長們千萬不要讓他們去觀看3D電視,以免傷害視力和大腦。
再次,3D電視廠家們“窩里斗”太嚴重。3D電視的技術流派有主動快門式、偏振式、裸眼式等等,幾種都有明顯技術缺陷的技術流派整天互相攻擊,消費者很難有一個參考依據。從目前來看,這些技術都有自己的長處,也都有自己的缺陷,并且由于技術還在發展,未來是否能夠占據市場的主流是個未知數。如果消費者貿然選擇其中一種制式的3D電視,很可能幾年后面臨產品邊緣化的危險。
最后,3D電視產業缺乏統一的行業標準和國家標準。由于3D電視技術標準未形成統一,這使得3D電視的上下游產業也存在同樣的問題,在3D節目拍攝、編輯、制作、壓縮、傳輸、存儲、顯示格式等方面,各廠家各自為政,容易形成極大的產業投入浪費。
有鑒于此,國家對3D標準制訂還有一些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產業鏈各個環節的廠商對國家標準的制訂存有期望和等待。由于缺乏統一標準,目前市場上有很多刷新率較低(連入門級的200HZ都不夠)、色彩還原度差、圖像層次感弱的平板電視,呈現出來的3D圖像效果很差,但是這些“偽3D電視”在家電連鎖賣場等終端大肆兜售,以概念的名義讓消費者做小白鼠。
根據奧維咨詢的預測,2011年中國3D電視全年將達到577萬臺,年均市場滲透率達14%。不過,這種比同尺寸平板電視均價高出30%以上的3D電視,其中有很大一部分可歸類為“偽3D電視”,這也是部分彩電廠家用概念去牟利用市場去試錯的經營之道。
總的來說,3D顯示對于利潤率低下的平板電視產業提供了一種產品附加值,這對彩電業發展是有幫助的;從長遠來看,3D顯示技術也會越來越成熟。但是,目前部分彩電廠家在利欲熏心之下,將質次價低的“偽3D電視”四處推銷給消費者,這種“倒洗澡水連孩子一起倒掉”的行徑會從根本上毀掉整個3D電視產業的未來。
(編輯:盈旭)
價格面議
[查看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