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數字視聽網訊】目前的電視陣營仍在不斷演進與變化,LCD、LED電視和3D電視到底誰的風頭最勁?近期有傳言稱等離子電視陣線在不斷擴容之后,正憑借3D風潮實現大逆轉,實際情況是否如此,等離子電視到底有哪些優點和與眾不同之處?
日前從東莞三大連鎖賣場獲得證實,等離子電視的銷量確有所上揚,這是“因為3D電視上市之初的銷量偏小,從而今昔對比時顯得增幅很大”,但這樣的對比只能反映出一定時間內的增長態勢,并不能說明市場容量占比有了明顯變化,更不能據此認為等離子電視已經實現大逆轉,想借3D翻身將“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等離子早期競爭曾惜敗液晶電視
在整個家電領域,電視陣營的變化是最為豐富的,其相互競逐也最為激烈。
當中,等離子電視作為國內市場最早的平板電視,曾一度以卓越的顯示效果和在大尺寸上的成本優勢盡領“風騷”,曾占據了這一市場的大部分份額。但怎奈好景不長,以LCD電視為代表的液晶電視迅速崛起,并以獨特的價格優勢“蠶食”等離子電視的市場空間。
時隔不久,液晶電視的另一“驕子”LED電視也順勢殺入“江湖”,而且價格逐年走低,在短短的一兩年時間里,LED電視的身價已逼近LCD電視,兩者并駕齊驅、雙雙發力擠占等離子電視的市場份額。
據了解,早在3D電視面市之前,等離子電視已頗有些“四面楚歌”的味道,從而淪落為“敗寇”者的角色。
部分廠商重新殺回等離子陣營
市場份額占比的變化,亦引發生產陣營相續出現“裂變”,部分生產商開始弱化甚至退出等離子電視業務,轉而主攻或專注于液晶電視市場。
據熟悉行業內情的人士透露,當時LG、飛利浦等廠家的等離子電視,由于所占的份額不盡樂觀,對等離子電視業務曾有相應的調整,而部分國產品牌則在一片低調聲中,集中精力強攻液晶電視,尤其是在LED電視方面發力甚多。“在最早的等離子電視競爭中,國產品牌因認識不足普遍落后于外資品牌,后來在液晶電視的發展過程中充分吸取了這一教訓”。他認為,當時退出等離子陣營的部分品牌,并非陣營的真正“主力”。
然而,近兩年3D電視漸次興起之后,看到市場商機的眾品牌紛紛“回歸”或搶灘等離子電視“陣線”。除了等離子電視“鐵桿主力”長虹和松下外,三星、TCL、康佳、海信、創維、海爾等品牌均推出了自己的3D電視,并不斷豐富其寸段,以搶食這一極具誘惑力的等離子電視消費“蛋糕”。
等離子電視翻身大逆轉?
在眾生產商的發力之下,作為等離子電視全新代表的3D電視身價由上市之初的2萬元大幅回落至萬元左右,個別品牌和型號甚至跌至不到4000元。
來自有關機構的統計數據顯示,去年全國等離子電視銷量為210萬臺左右,成長速度同比上一年增長約25%,今年1月~4月等離子電視成長速度已超過了30%,液晶同比增長只有6.6%。其中,40英寸和40英寸以上等離子市場的比例,自去年至目前已從15%提升到了17%,3D等離子的滲透力高達22%,而3D液晶則僅有6%上下。由此可見,3D技術對等離子電視的影響和推動作用甚為明顯。
部分媒體日前也樂觀報道稱,等離子電視之所以有如此快的增長速度,主要是3D技術已成為重要的推動力量,甚至認為憑借3D,等離子電視如今已實現翻身大逆轉。
走勢有上揚 未出現大規模消費熱潮
等離子電視是否已真正實現翻身大逆轉,其在東莞的消費走勢又如何?幾大連鎖賣場提供的五一期間銷售統計數據顯示,假日中3D電視在東莞國美電視份額中的銷售占比已躍升至18%,而時尚電器則同比去年猛增5倍有余,東莞亦達到了40%的增幅,消費者較喜歡的40英寸~50英寸,熱買價位普遍集中在4500~6000元,兩者較去年同期分別增長50%和60%。
“等離子電視的銷量確有所上揚,尤其在節假日,平時同比去年約看漲4~5個百分點。”時尚電器媒介主管陳權威說,到目前為止,等離子電視尚未出現大規模的消費熱潮,因此尚稱不上逆轉。
東莞國美廣宣部經理張彤亦認為,“節假日銷量有所走高,屬促銷所帶動的短期微調現象”,F在的LCD、LED電視整體觀看效果不錯,消費者也較為看重性價比,因此“總體仍以LCD、LED電視消費為主,等離子電視的占比還不算大”。
東莞蘇寧也認為,部分數據之所以看上去樂觀,“是因為3D電視上市之初的銷量偏小,從而今昔對比時顯得增幅很大”,但這樣的對比只能反映出一定時間內的增長態勢,并不能說明市場容量占比有了明顯變化,更不能據此認為等離子電視已實現大逆轉。
上述賣場相關負責人預測,隨著3D技術成熟、片源逐步緩解,以及價格走低至合理價位時,3D等離子電視的滲透率將明顯提高,但與LCD、LED電視的對決或將“持續很長一段時間”。
(編輯:盈旭)
價格面議
[查看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