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9日,冠捷科技發布公告,冠捷科技接通過與飛利浦設立合營公司的方式,接盤后者的電視生產廠房、創新和開發場地、在各國的銷售機構、雇員、存貨、若干專利等資產及負債的70%權益。飛利浦保留該合營公司的余下30%股份。
接下來飛利浦將向該合營公司及其若干聯屬公司授予獨家商標許可使用權,初步為期5年(北美、南美、中國和印度等不在這一范圍內)。第三步飛利浦向合營公司授予非獨家免版稅許可使用權。
對于從2004年就開始戰略轉型并逐步退出消費電子行業的飛利浦來說,退出電視行業已經是其戰略轉型的最后一步。然而對于全球最大的平板電視OEM廠商冠捷科技來說,這次獲得飛利浦電視業務究竟是福是禍依然是個未知數,因為飛利浦的電視業務2007年以來已經出現了超過10億歐元的凈虧損,僅去年第四季度的虧損就達到6700萬美元。
飛利浦去意已決
2008年初,飛利浦將主要負責電視業務的“消費電子”與“家用小電器及個人護理”兩大部門合并,成立全新的優質生活事業部,以緩解電視部門營收的壓力,然而其電視業務的虧損并沒有因此停止。
2008年4月,飛利浦不得不宣布將美國和加拿大電視業務轉售給日本船井電機公司,2009年又將墨西哥的業務也出售給船井電機,之后飛利浦還相繼終止了其在澳大利亞和新西蘭的電視業務。2010年8月,飛利浦在中國大陸的電視業務出售給了冠捷科技。
即便如此,飛利浦電視業務虧損的窟窿依然沒有堵住,根據飛利浦近日發布的2011財年第一季度業績,其凈收益1.38億歐元,同比下降了31%,電視業務的虧損更是達1.2億歐元。
有關人士透露,飛利浦電視部門的高管一直承諾要讓電視部門恢復盈利,然后才會通過品牌授權協議,外包部分的電視機業務,但公司一直面臨著投資者的壓力。
平板電視時代的來臨,以及3G通訊時代的來到,讓飛利浦這家擁有悠久歷史的消費電子巨頭的步伐有些跟不上了,反而是三星、LG等韓國企業,以及索尼等日本巨頭的轉型更快,特別是韓國企業通過持續的價格競爭和技術升級,以及全產業鏈的垂直整合,在全球消費電子行業確立了自己的地位。
2009年開始三星電子和LG電子就成為全球電視行業的前兩位,而在液晶面板領域三星和LGD也處于前兩位并占據了53%以上的市場份額,而飛利浦的份額則在持續下降。根據調查公司Displaysearch的數據,2009年飛利浦平板電視的全球出貨量和銷售額排名都跌出了前6位。
其實這與飛利浦內部的調整有關。早在2004年飛利浦就確立了要將主要業務向醫療電子和照明等利潤更為豐厚的領域延伸的戰略,在醫療電子領域飛利浦進行了一系列的收購來與西門子、GE進行短兵相接的爭奪,而在消費電子領域則開始了減法。
飛利浦中國投資公司有關人士表示,“雖然在CRT時代飛利浦也曾經在彩電領域取得輝煌,但是在飛利浦公司內部,與收益頗豐的醫療、照明等業務相比,利潤微薄的消費電子業務早就成為飛利浦眼中的雞肋。”
從2006年開始飛利浦開始將顯示器業務出售給冠捷科技,成就了冠捷全球顯示器行業出貨量第一的地位,之后飛利浦先后出售了半導體公司80.1% 的股份,隨后又把手機業務轉讓給中國中電集團(CEC),其在與韓國液晶面板巨頭LG公司合資的LG-PhilipsLCD中的全部股份也已拋售一空。
從2006年開始飛利浦的電視業務開始出現虧損,為了扭轉虧損局面,飛利浦開始將平板電視的生產開始外包給冠捷、緯創,以及大陸的TCL等OEM廠商,但是這在日韓品牌的低價競爭下,這一措施并不能讓飛利浦電視業務扭虧。
冠捷的算盤
根據雙方4月17日簽署的協議,該交易將以一項遞延購買價格實現,即“購買價格等同合營公司于2012年至飛利浦通知收取遞延購買價格選擇當日前之最后一個完整財政年度(最少須為完成交易后三年)之平均綜合除息稅前盈利乘以四得出之數目之70%”。
許可使用費乃由冠捷科技與飛利浦經公平磋商后厘定,并已參考(其中包括)飛利浦注入業務之往績及未來前景(包括其盈利潛力及與本集團產生之協同效益)等因素。
值得關注的是,根據公告,在完成交易六年后,飛利浦可行使認沽權,把合營公司其余權益悉數售予冠捷科技。
顯然對于冠捷科技來說,在先不付款的模式來收購飛利浦電視剩余的業務和資產,并獲得商標和知識產權的使用權是個不錯的生意,然而對于冠捷科技來說,這筆生意究竟可以給它帶來什么呢?
今年3月冠捷科技公布了2010年的業績,合并營收116億美元,同比增長44.8%,但是由于液晶電視市場競爭激烈,液晶電視毛利率由2009年的5.8%下跌至去年的5.4%,液晶電視部門全年的運營利潤大跌73%,僅有1704萬美元,雖然其平板電視銷售額占比提升到34.8%,但是利潤貢獻卻只有10%左右。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飛利浦、索尼、LG,甚至三星平板電視的生產外包比率越來越高,但是對于冠捷科技來說,其卻面臨著群創、仁寶等OEM同行的激烈價格競爭,而且群創由于收購了索尼在波蘭和墨西哥的液晶電視工廠,加上奇美面板的穩定供應,其在平板電視OEM的爭奪中大有后來居上的態勢。
Displaysearch的數據顯示,2010年冠捷平板電視出貨量突破1400萬臺,而群創也接近1000萬臺,在這樣的情況下,冠捷要想成就自己的平板電視OEM帝國,其需要更多的資源支持。顯然收購飛利浦電視業務是條捷徑。
TCL集團董事長李東生(微博)表示,“收購飛利浦電視中國業務的確讓冠捷獲得了在中國市場的品牌,但是飛利浦電視在中國市場的占有率已經下降到13名,冠捷的營銷渠道也很薄弱,所以飛利浦在中國市場未來也難有大的起色。”
而對于由于存貨而產生巨額虧損的歐洲業務,冠捷接手后將如何處理難度更大。TCL集團有關人士表示,“其實飛利浦作為TCL集團的第二大股東,之前也曾經咨詢過TCL的收購意向,由于有了收購湯姆遜業務的前車之鑒,TCL沒有答應對方的要求。”顯然對于冠捷來說,如何讓飛利浦歐洲業務盈利是個難題。
不過對于冠捷來說,在徹底收購飛利浦電視業務后,其至少將飛利浦電視所有的OEM定單都攬到自己手中,在收購中國業務后飛利浦其實就結束了TCL等品牌的OEM定單,而這次后群創、仁寶等臺灣地區廠商也被排除在外,但是這能為冠捷增加多少定單依然是個未知數。
(編輯:盈旭)
價格面議
[查看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