毋庸置疑,2010年是3D電視的發展元年,隨著3D熱潮的襲來,3D電視成為了廠商眼中的“搖錢樹”。然而,在經歷了2010年3D電視的“叫好不叫座”的窘境之后,廠商們又把目標放在了今年,其大肆的宣傳和炒作,使不少人相信,今年,將是3D電視的發展之年。
事與愿違
可惜事實總是與理想背道而馳,無論3D電視的技術有多么大的突破與改善,3D電視的銷售量卻始終不見好轉。在奧維咨詢(AVC)的市場報告中,其最近發布的彩電零售周度推總顯示,2011年春節彩電零售319萬臺,其中LED液晶電視占了半壁市場,銷售滲透率達到48%;而3D電視的零售量份額只有2.2%。
同樣的事情也發生在3D電視的主戰場——北美市場上。據全球知名的市場調查機構Nielsen(尼爾森)提供的調查研究顯示,北美地區(美國及加拿大)的很多用戶不僅沒有購買目前最為火爆的3D電視,而且更為雷人的是,他們居然抵制這項產品!這一點令我們有些吃驚。
3D電視的推廣存在諸多瓶頸
目前來看,雖然全球的3D影視劇在持續增加,但數量畢竟有限,如果只靠這些電影,3D電視只能算是私人豪華影院。事實上,3D電影現在還不能滿足美國電影市場對3D內容的需求數量,更談不上滿足更為廣闊的家庭電視的欣賞應用需求。
我們再舉個例子:按照生產廠商的規劃,3D電視的3D內容主要來自三個部分:3D電視頻道、互聯網以及高清光盤等存儲介質。但在中國,這三個部分現階段都將是3D電視的短板:首先,3D電視頻道的開設仍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畢竟,推出一個3D頻道需要高達數億元的成本和長達數十年的投資回報周期,難度較大;其次,3D電視對傳輸帶寬和編碼要求較高。要想播出真正的3D節目,首先要擁有3D獨有的傳輸信道,但現在我們使用的傳輸信道為2D節目的窄帶,如果在傳輸3D節目中使用2D的窄帶,那么傳輸過程中就會損失大量信息,造成3D在播放時立體感和清晰度變差。再次,靠網絡和存儲介質傳輸內容也有瓶頸。一部3D大片擁有少說兩、三個G多則幾十個G的容量,以目前的寬帶網速,下載一部片子需要七、八個小時。這對于任何人來說,都是太漫長的等待了。
3D電視顯示技術能否改善現狀
對于國內的消費者來說,3D電視仍是定位于高端的消費產品。動輒上萬的昂貴價格,對于普通家庭來說,承擔不起。然而就在最近,創維集團宣布,在目前較為低端的CCFL背光液晶電視上也將配備3D技術,價格比采用LED背光的3D電視下降近一半,價格直逼普通液晶電視。
這一消息對于想要購買3D電視的消費者來說,可謂是驚喜。然而,3D電視的價格真的就這樣輕易的降下來了嗎?國外的一些廠商表示,這種方向是錯誤的,他們稱:薄膜式偏振3D技術只能在成本上存在部分優勢。
帕勒咨詢資源董事羅清啟表示,未來決定彩電企業競爭力的要素將是以面板為主的顯示技術以及以內容、軟件、芯片為主的“軟實力”。
在國內廠商還在絞盡腦汁的改善3D電視技術以望普及的時候,國外的廠商已將目光投向了下一代顯示技術OLED,可見,3D電視不過是一個“過渡”產品。就其本質來說,3D只是給電視增加了一個視覺效果的感受,沒有在技術上有更大的創新,也沒有在功能上進行放大。而未來電視產品一定會從視覺感觀轉變到以功能多元化、操作系統化為核心。
因此,在平板電視的未來發展方向中,顯示技術與平臺應用已經成為了廠商的研發目標,而3D電視,也許就如同當年的VCD、背投一樣,只能算是曇花一現,剎那芳華吧。
價格面議
[查看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