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廣州亞運會主媒體中心(MMC)在11月1日正式運營,不過其中的IBC(國際廣播中心)一早就駐扎了參與廣州亞運會電視轉播的各方人馬,這些經驗豐富的技術人員正以北京奧運會的標準構造廣州亞運會的電視轉播環境。廣州亞運會的電視轉播超過以往任何一屆亞運會的規模和服務水平,四個地區的持權轉播商提供的版權費用已經超過上屆多哈亞運會,廣州亞運會將在整個亞運會期間以高清(HD)和標清(SD16:9),立體聲音頻的標準制作視頻,向持權轉播商提供2500小時的轉播信號,其中高清信號24路,標清信號47路,覆蓋40個比賽項目所涉及的40余個競賽場館,并且部分賽事轉播信號將配有英語評論。
廣州亞運會 綜合賽事轉播的集大成者
英國廣播公司1936年開始在倫敦播放電視節目,從此讓電視信息與人類的生活開始建立密切的聯系。而在同年舉辦的第11屆柏林奧運會,德國第一次通過電視播放了奧運會的比賽盛況,為以后的電視轉播大型體育賽事開創先河。
雖然科學家們此后依然致力于電視轉播技術的開發,但科技進步的緩慢步伐,讓真正意義上的大賽電視轉播在24年后才姍姍而至。1960年的羅馬,在第17屆奧運會上,人類首次有了奧運電視轉播。而后在1964年的東京奧運會上,人類首次使用衛星對奧運會賽事進行了實況轉播。電視從此成為了大型綜合性賽事的使者,聚合了世界五大洲的觀眾。
奧運會對于每一屆亞運會來說,都是最好的老師。在1964年東京奧運會出現衛星轉播之后。1970年的曼谷亞運會也實現了衛星轉播技術,開創了亞運會歷史。1970年的曼谷亞運會,通過衛星轉播技術,將亞運會的開閉幕典禮以及比賽情形傳送到泰國之外,當時購買電視轉播的有日本、中國臺灣、韓國、伊朗、以色列、印尼、中國香港等,每家電視臺必須向亞組委繳納2000美元的權利金。
隨著時間的推移,大型比賽的電視轉播技術和形式產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1984年洛杉磯奧運會首次引進國際化轉播團隊。1992年巴塞羅那奧運會后,電視轉播技術出現“統一轉播、統一制作、統一標準”的原則,為大型綜合性賽事提供標尺。2008年北京奧運會時,電視轉播已經借助現代技術平臺達到巔峰,北京奧運會全部采用高清信號轉播,達到難以逾越的高度。
在學習并發展之下,2010廣州亞運會成為了綜合賽事電視轉播的集大成者。2006年多哈亞運會以雄厚財力打造出近于奧運電視轉播的高質量,因此在多哈亞運會之后,亞奧理事會重新明確了亞運會電視轉播的國際化標準,將電視轉播的要求提至前所未有的高度。廣州亞運會正是站在這個高度之上,并同時開創了嶄新的未來。
盡管無法達到北京奧運會時的全高清轉播,但廣州亞運會還是超越了上屆亞運會的電視轉播水平,并且讓3D轉播首次出現在大型綜合性運動會上。此前英超聯賽和南非世界杯的3D轉播已讓這項技術趨向于成熟,而廣州亞運會則會給3D轉播帶來更大的促進。
價格面議
[查看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