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有消息稱,廣電總局正在組織進行3D電視標準的研究工作,爭取明年在全國進行試點,而相關的具體技術和收費標準都沒確定。同時,價格、內容、技術、標準這四大問題將成為3D電視試點的最大障礙。
3D電視,顧名思義,要有3D片源才能盡顯其價值,但是目前來說,3D片源可謂寥寥無幾,“無內容可看”成為產業發展一大瓶頸。況且,目前3D電視還存在技術發展不成熟,長時間觀看存在舒適度等問題,都困擾著產業的發展。
價格過高阻礙3D電視快速普及
目前3D電視的售價依然偏高,現在市場上的3D電視以大尺寸產品為主,定價多在2萬元到2.5萬元,許多普通消費者對這樣的價格還是“望而卻步”。3D電視要想真正走進普通家庭,似乎并非易事,而且3D電視一般還需要匹配3D影視碟片、3D碟機和立體眼鏡,才能組建成一個家庭3D影視系統。如果把這些全加起來,成本投入勢必更大,普通家庭難以承受。
業內人士分析稱,以3D電視需要的外設條件來看,一臺高清藍光播放器超過2000元,一副主動快門式3D眼鏡超過800元,而這還沒算上3D片源的購買成本。
內容匱乏是3D電視發展的一塊硬傷
目前,消費者所收看3D節目主要是以電影、3D碟牌為主,但目前國內市場3D影片的數量在電影產業中不足1%,電視臺節目制作還處于空白狀態。3D在最基礎的拍攝環節已經存在問題。
另外,在3D傳輸上,高清電視是3D電視實現的基礎。3D電視的數據傳輸量只會比高清更多,同時制作成本也更高。而現在家庭中依然觀看模擬電視信號的主要因素就是傳輸限制了數字節目,必須將拍攝的數字信號轉成模擬信號后傳輸到家庭,最后通過機頂盒再還原,這樣一來節目的清晰度和音效大打折扣。
況且,國內目前高清電視只有屈指可數幾個頻道可看,完全不能滿足市場需要。內容可謂是影響3D電視展現其才能的一塊硬傷。
3D顯示技術有待完善 影響用戶體驗
目前,3D顯示技術可分為依賴于色彩空間復用、時間復用或者空間復用,需要采用特殊眼鏡觀看的技術;和以光柵等技術為依托裸眼觀看的3D技術。對于前者,繼續解決的是高性能系統成本較高,低成本系統效果較差的顯示性能問題;而對于裸眼3D產品,目前普遍顯示效果較差、可視角度非常低,同時也存在著長期觀看眼睛疲勞的問題。
另外,據國外媒體報道,三星電子通過其澳大利亞網站發出警告,稱收看3D電視對身體健康不利。三星在警告中羅列了一系列與這項技術相關的潛在危害性。
3D標準制定對產業發展至關重要
3D標準的制定對于產業發展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只有在統一的標準下,企業才有依據進行內容的拍攝、影片壓縮、信號傳輸、硬件譯碼等。
清華大學寬帶網數字媒體實驗室楊鈾表示,就3D影視的發展歷史來看,之前已經經歷過至少兩次3D影視浪潮,但都以失敗告終。缺乏統一的技術標準、操作規范,不能對復雜技術路線上的方方面面進行合理有效地控制,無法就觀眾最后的3D視覺質量進行保障,是其失敗的重要因素。
因此,針對3D影視從制作到播放整個技術鏈條進行標準化制定,是一個至關重要的舉措,是保證我國3D產業健康發展的前提,是保證這次3D影視浪潮不再落下的基礎。
總之,3D電視固然是未來的發展趨勢之一,但是我們向前看的同時,眼下作為前輩的高清電視信號依然沒有普及開來,可見其“病癥”也有一定的相同之處。而這次,國家從標準入手來促進3D電視產業發展,可以說是一個好的開始。
(編輯 Akir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