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從賣場方面了解到,春節期間,大中電器液晶和等離子電視的銷售比為9∶1,而蘇寧電器這個比例為20∶1。北京新七天電器直銷網在春節期間的銷售數據顯示,液晶電視的銷售額為420萬元 ,而等離子僅為230萬元。
春節平板電視銷售異;鸨,然而各大賣場的銷售數據顯示,液晶和等離子銷售“冰火兩重天”的狀況有加劇趨勢。等離子電視雖被業內看好,未來發展空間很大,但叫好不叫座的尷尬局面已經持續相當長一段時間。業內專家分析,等離子技術的成熟和推廣仍需要時間,中國企業若在此時抓住機會,未來將會擺脫受制于人的局面。
五年前,生產等離子電視的外資品牌有松下、三星、日立、LG、飛利浦等,國產彩電品牌有TCL、海信、創維、海爾、康佳等。與液晶電視相比,近幾年等離子陣營有明顯的收縮之勢。在全球范圍內等離子主要生產廠家只剩下松下、三星,國產品牌只有長虹一家。
帕勒咨詢公司資深董事羅清啟指出,銷售數據和等離子廠商減少不能證明等離子發展空間收縮。等離子電視都是40英寸以上的,應該用40英寸以上的液晶電視和等離子進行相比,才能客觀地體現兩者的市場占有率。
等離子陣營收縮的原因主要是等離子屏多是大尺寸的,這就需要企業投巨資建設生產線。然而目前很多廠家都沒有這個實力。2009年,擁有多項等離子核心技術的先鋒、日立也相繼宣布退出等離子面板生產。面板供應受阻也限制了等離子電視的發展和推廣。
不過,等離子陣容的收縮對國內家電企業來說可能是一個不小的利好。2010年1月21日,由長虹集團投建的國內首條42英寸以上的等離子面板生產線實現全面量產,年產能從原來的108萬片提升至216萬片。
數字華夏品牌傳播機構首席顧問姜培峰指出,目前國內各大企業紛紛投巨資擴大自己的液晶生產線,但由于液晶技術專利多數掌握在外資企業手中,國內企業不論發展多大,都因專利權受制于人,難以降低成本。但目前等離子技術發展并不成熟,而國內家電企業長虹掌握了大多數的技術,未來不會因為專利問題花費很大。但長虹也面臨著因為缺乏行業的協同規模效應而很難獲得較大市場影響力的問題。
(編輯 何樂)
價格面議
[查看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