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悲傷的論調 看中國電視制造行業因何走向衰亡
2008年10月22日 13:36 紫曄之鄉

     如果我們從1928年通用電氣公司出品的那個音畫交互的小木匣子開始算電視走過的歷程的話,我們可認為電視這種如今居家必備的了和信息接收終端已經悄悄地走過了翻天覆地的80年,而這80年期間,電視的技術更新和產品更迭更是讓人目不暇接,最新的高清技術和液晶等離子等等名詞已經成為街頭巷尾三歲小孩子都能說出來的熱門詞匯,這樣的表面繁榮下是否隱藏著矛盾和沖突?

      很多人都曾悲傷地預言,當我們步入21世紀之后,電視銷量將會隨著電腦寬帶入網率的節節攀升而走向低靡,隨之而來的就是電視制造行業的逐漸萎縮;特別是在中國,常?吹揭“首次引入某某電視生產線”為新聞的國度,電視制造業最終將走向終結。——這樣的預言是否是杞人憂天?我看未必。

第一:核心技術和知識產權掌握在國外企業手中。

      我國從第一條電視生產線到如今的等離子電視,引進引進又引進的生產線遍布中國的大江南北,產品從黑白電視、彩色電視,到平板電視等離子電視,投產的新聞中無不出現“引進”二字,生產廠家無論是最早的南京上廣電、咸陽彩虹管,還是熊貓、金星、牡丹、飛躍,再到如今的創維、長虹、海爾、海信,自主研發的技術里鮮有核心技術。中國目前是世界工廠,但是面對國外幾大強勢電視制造研發企業:索尼、夏普、東芝、三星、LG、三洋、飛利浦、松下,我們的企業不僅從技術引進上丟了銀子,也讓自己在產品的研發上處于被動,F在電視技術的幾大核心技術標準全部掌握在國外企業手中,如果沒有自己及的核心技術和屬于中國企業自己掌握的國際技術標準,隨時都有可能被國外企業捏住脖子,核心技術研發成為中國電視制造企業走向衰敗的重要因素。

第二:制造工藝需要更加成熟

      中國的電視產品從外觀和實際的使用上目前都無法和日系企業的產品相提并論,不僅目前如此,我認為在很長一段時間都無法趕上并超越。有人曾經說過“一個中國人是龍一群中國人是蟲”的話,我對這句話一點都不反感。因為這句話用在中國的產品非常適用。研發的時候是尖端,因為只制作一個;生產的時候是垃圾,因為生產了很多。中國產品工藝上的嚴重缺乏導致了很多引進的尖端技術在生產中無法達到應該達到的產品水準,細節問題的處理完全無法令大多數人滿意。就拿我曾經使用的一個國產24寸彩電來說,一個按鈕按下去需要兩次反彈才能完成功能,這完全是工藝問題,而不是設計問題。所以在細節上和工藝上的不完全導致中國電視乃至許多行業無法在國際市場甚至本土市場立足。

第三:內容提供商無創新導致消費者興味索然

       我國目前的電視節目提供商——我們權且稱之為“商”——在電視內容的提供商無法滿足現代年輕人的口味和需求,導致電視市場逐漸萎縮。購買電視的作用我們前面已經提到過,莫過于接收最新的新聞和娛樂節目,那么國內的內容供應是一個什么現狀呢?在娛樂內容上,無聊乏味和冗長拖沓的電視劇和廣告,外加抄襲的歐美港臺娛樂綜藝;新聞內容上,毫不深入的二流記者和冠冕堂皇的官方新聞充斥了主流電視臺的新聞節目;互動性上,創新性缺乏的短信交流和電話溝通,已經毫無透明度可言的抽獎,觀眾話語權的缺失讓能力發表自己觀點的觀眾對電視媒體的一言堂捶胸頓足。這三方面的內容無疑已經占據了絕大多數的電視節目時間,剩下的無非是一些科普欄目和制作粗糙毫無意義并且無是無非的少兒動畫。相反、互聯網上卻可以得到關于國外乃至世界各地人們對于事件的看法和各方面的報道。因此更多的成年人和有理智的人士更加傾向于互聯網的直接與互動。

       綜合以上三點,我們可以理智的得出我們的結論:技術和制造工藝提升成為中國電視制造業發展緩慢并受制于國外掌握核心技術企業的內在因素,國內內容提供商的創新能力缺失和新聞一言堂讓大多數年輕人和理智的受過高等教育的人從電視前面走開坐到電腦顯示器前,使未來市場人群變小,甚至逐漸消亡。雖然從短期來看,國內家電市場在各大電視生產企業引進了各種高技術電視產品之后顯得欣欣向榮,然而人無遠慮必有近憂,或許就在不遠的某一天,中國的家電市場中,就已經看不到國產品牌的身影了。
 

相關產品推薦
熱門產品排行
a天堂中文在线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