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7月1日起,國家規定食品、化妝品、家用電器等9類69種產品必須加入產品質量電子監管網,并在其產品外包裝上使用統一標識的電子監管碼。消費者登陸“中國產品質量電子監管網”,輸入包裝上的電子監管碼,即可查詢產品真偽。自此,這九類產品有了自己獨一無二的“電子身份證”,而消費者也擁有了一新的維權 “武器”。
家電消費維權的前世今生
為保證家電行業自身健康、有序發展,維護消費者消費權益,國家及其相關部門,企業、乃至經銷商為此作出了多種努力,主要有三個層面。一方面是賣場為維持經營信譽而對消費者提供的三包服務(即在時間限定內包退、包換、包修)。一方面是制造企業在潛移默化中形成的產品“召回制”,即企業主動公開負責任地對存在質量缺陷的產品進行召回。對于國內家電業而言,召回制一向被制造商視為“雷區”而不敢輕易觸及,但07年志高空調大膽地將召回這一“堅冰”率先打破。
再一方面是今年7月1日起,我國開始對9類69種產品全面實施電子監管相關措施以維護消費者權益。其中家用電器產品在數量上位列第二,包括有效容積在500立升以下的家用電冰箱和食品冷凍箱、制冷量不超過2.1萬大卡/小時的空調器、家用電動洗衣機、室內加熱器、真空吸塵器、電烤箱、微波爐、吸油煙機等家用電器。
據了解,目前為止,海爾、美的、格蘭仕、志高等一批知名國產企業已經申請或正在申請產品質量電子監管,并對多項產品陸續全面附碼。其中只得一提的是,海爾入網附碼產品種類最多,涉及熱水器、電冰箱、空調、家用電動洗衣機、燃器具等多種產品。另外,部分外資品牌也不甘落后,比如:廣州松下空調器有限公司在今年4月份,就將部分空調產品入網附碼,且附碼產品量高達324。
家電行業顯露獨特狀況
作為一項新的維權舉措,其出臺在受監管行業里引起了不小的騷動,家電行業也不例外。但在共同的議論聲中,家電業又顯露出自身獨特的狀況與問題。
狀況一:買賣雙方對新舉措知之甚少。筆者在國美北京西三環店某洗衣機專柜詢問關于電子監管碼的相關問題,銷售人員一臉困惑地反問:“什么碼?不知道。”隨后,又詢問了吸塵器、微波爐等其他專柜,得到的回答也如此。反過來,筆者又詢問了部分消費者,他們也紛紛表示對監管碼一事不知情,但當得知了監管碼的實施與作用以后,又表示非常贊成。由此,中國電子商會副秘書長、家電專家陸刃波認為,有些家電企業可能根本沒有加入到監管行列中來,而有些已經附碼的家電企業可能在下達與傳播上出現了脫節,成了目前“有做而未果”的狀態。
問題二:增加了企業負擔。電子監管碼的實施,引發了受監管行業的廣泛爭議,反對聲音尤為突出。但中國電子商會副秘書長、家電專家陸刃波認為,就家電行業本身而言,應一分為二的看待。對于部分專攻于小家電生產的企業,也許正像他們所認為的,電子監管碼不符合很多企業的現狀,只能為企業增加負擔。強制執行的后果是造成趕工、盲目投入, 加上技術不成熟等問題,最終造成電子監管碼實施不到位。 而對于那些主要生產白電的企業,由于產品相對利潤較高,電子監管則不會對企業造成重大影響,相反還會推動企業產品質量與誠信的提高。
狀況三:家電監管范圍窄小。目前加貼電子監管碼的家用電器主要集中在白電和小家電產品身上,對于消費類電子產品還沒有做出計劃;而另一方面,國內家電企業對這一維權舉措反應十分積極,外資品牌表現則相對平平,西門子、LG等相當一部分企業仍沒有加入電子監管網 。因此,要使消費者權益得到全面的維護,需加快這兩部分擴大發展的進程。
新維權武器加速家電企業優勝劣汰
相關人士認為,在一定程度上,電子監管碼的實施,有利于加速家電企業的的優勝劣汰,尤其是小家電產品。像電飯煲、室內加熱器、電磁爐等這樣的小家電產品,由于是人們生活的必需品,且技術含量相對較低,而利潤相對較高,所以很多小作坊如雨后春筍般地涌入這片市場,通過仿制品牌名稱、壓低價格等手段順利流進賣場、家庭。當產品質量出現問題時,卻又無法找到責任人。電子監管碼制度實施后,可以使這些質量不過硬的家電產品在賣場進入與消費者選擇的雙重守門中被淘汰出局,從而保證消費者的權益不受侵害。
據規定,納入強制監管的產品不貼相關標識,即屬違法行為。這就意味著電子監管碼已上升到了法律高度,家電行業的法制化又向前邁出了一步,從而加快了行業的整合步伐,清除了低價劣質產品的同時,保護和發展了牌企業的優質產品。
總之 ,電子監管這一舉措的核心在于維權,即便再受爭議,也會推動家電行業的洗牌與發展,從而根本性維護消費者權益。要使其發揮最佳效用,我們認為,需要企業、渠道、媒體以及消費者多方協同努力,做到有的放矢、進而推動家電行業以及整個社會的和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