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運會在眾人的矚目下緩緩的落下帷幕,作為家電行業內與奧運貼合最近的平板電視行業也發展到了新的階段。據中國電子商會消費電子產品調查辦公室近期發布的《2008年第二季度中國平板電視城市消費者需求狀況研究報告》中介紹:外資企業力求平板電視產品的“超薄化”與“大型化”代表平板電視產品兩大技術發展方向,而國產品牌通過產業鏈的垂直整合已經渡過數字產業第一個磨合期,代表了平板電視3C化消費模型產品功能走向。中國電子商會副秘書長陸刃波認為:國內彩電市場的品牌競爭已呈現出在全面發展的同時國產品牌偏重3C化功能的差異化發展,而外資品牌則更重視產品物理性能的開發。中國現有平板電視市場已經呈現國產、外資品牌上下兼顧發展、差異化突圍的狀況。預計在未來5年將是國產、外資企業將自身優點擴大化關鍵時期,屆時國內平板電視市場格局將更加清晰。
外資平板電視品牌改善平板電視產品物理性能帶動“大型化”與“薄型化”潮流
自平板電視在國內開始放量之際,市場表現出多極化的縱深方向。而外資平板電視品牌以自身的技術優勢集體向上游屏的性能開發上積極投入。不但如此,FPD推出以后,全球顯示設備市場急速擴大,但以銷售金額來看,2-3年后將達到高峰。而每年30%的價格下降速度,增速會逐漸放緩,未來將面臨困境。為了突破困境,各大外資平板電視企業均開發新面板技術、超薄型化與大型化、環保節能化等方向努力。包括:三星的30英寸OLED電視、松下將在2012年量產的37英寸OEL TV。其他企業也在超薄與大型化電視上有所突破。如夏普的2CM52英寸液晶電視、松下的24.7毫米50英寸等離子電視、索尼開發的3mm11英寸EL電視,日立的Woo超薄3.5CM電視。
外資企業在上游產品物理性能上的突破也是為了引領未來消費需求,通過產品在““大型化”與“薄型化”的變革帶動整個終端產品的升級。而不得不承認,這種突破存在高投入、高風險、高預期、高回報的特點。預計未來5-10年內普通液晶、等離子電視技術在新技術的強力覆蓋下,極可能像今朝的CRT彩電一樣“地位不保”。
國產品牌帶動中國數字電視3C化渡過第一個磨合期
中國數字電視3C化的進程在2008年有了突破性的進展。國產平板電視終端企業近年來一直致力于數字化家庭的落實和推進,鑒于終端產品技術水平的限制和與內容提供商利益的諧調未果,因此一直沒有實質性的商業化,F階段,以終端彩電企業牽頭示人的3C化產品終于孕育而生。國內幾大主流彩電企業包括:長虹、海信、康佳、創維等幾個主流彩電企業相關產品的問世也標志著國內3C化產業已基本平穩度過第一個磨合期。未來市場,3C化的高清平板電視,將會為行業整體利潤日趨稀薄的平板電視產業注入嶄新的活力元素。為了盡快實現向產業鏈高附加值環節的轉移,我國彩電企業需放棄以往單純憑借規模競爭的發展方式,轉而切入到整合3C資源與產業鏈上下游實現聯動繁榮的核心軌道上來,從而建立起一種全新的產業價值鏈、產業形態與商業模式。彩電IT化是用戶需求多元化的要求;是提升國產品牌競爭力的重要手段和必然要求。彩電的IT化發展有可能做為彩電品牌競爭的另一個變革主因。其對傳統運營模式的沖擊也對彩電企業的經營管理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
國內平板電視市場的多級發展 或將推動平板消費市場平衡發展
對于國產、外資平板電視的這兩種市場突圍方式,專家陸刃波指出:無論是外資品牌在上游產品性能上的改進或是國產品牌在終端貼近消費者功能上的3C化嘗試,都是有風險的,但也都是必然的選擇。外資品牌在技術上占據“先天”優勢,因此在技術上錦上添花或是變革推新都是在原有優勢的基礎上形成的衍生效應。而國產品牌在終端3C、IT化功能的嘗試也是基于在鼓勵政策、政府采購上的優勢才放手嘗試的。而雙方的“突圍”方向都是想借助自身傳統優勢在市場競爭中利于不敗之地,但同時也是必然的選擇,外資品牌向下滲透困難重重,而國產品牌在上游的開發上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面臨這種市場形式,最大的受益者是消費者,品牌的競爭與多極化的發展給消費者的購買提供了更大的空間,無論是產品水平或是功能選擇給各式各樣的消費者以差異化的需求提供,市場份額將逐漸趨于穩定。對于現在市場鼓吹的“賣場銷售排名前十名不見國產品牌”的說法顯然是 “片面”、“無根據”的,事實上,雙方呈現“上下兼顧,重點突圍”特點,競爭或將推動平板消費市場更加平衡的發展前行。